专家:中国奶荒恶性循环 五年一个周期(二)

瞭望东方周刊
2013.12.12

养牛本该是科技含量高的行当

奶荒当前,很多人再度提及提高奶牛单产。只是,提高单产的困难和矛盾随之而来。中国乳业的基础性工作薄弱,绿皮火车根本跑不出高铁的速度。

总体看目前我国奶业生产效率低,最终表现在奶牛单产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也低。

比如,全球奶牛单产纪录目前由以色列11.7吨的成绩保持着,我国的奶牛年均单产在5吨左右,奶牛养殖发达国家平均达到9吨。我国奶牛养殖的饲料转化效率每公斤干物质产0.8kg标准奶,发达国家在1.5kg以上。

那么,究竟提高单产的路径能否有效实现呢?仔细分析会发现困难重重。

首先,养牛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我国的奶牛养殖科技水平低,难以支撑如此高的单产水平。

我国奶业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大发展,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到问题凸显爆发三聚氰胺事件。现在整个行业都意识到由传统型向现代模式转型的迫切。

谷继承曾就奶业转型期如何建设现代奶业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将路径概括为十化:即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装备现代化、饲料专业化、免疫程序化、粪污无害化、产业一体化、监管法制化、质量优质化。

良种、饲草等基础性领域往往是薄弱环节。

首先要有优良的品种。谷继承说,这是基础。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证实,良种及其相关技术对奶牛养殖的贡献率超过40%。以色列奶牛能达到11吨以上的高产,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重视育种。目前,以色列国内95%的奶牛均为自繁自育的适应性强、高产的以色列荷斯坦奶牛。

近几年来,我国进口了大量优质奶牛,但是奶畜良种化建设仍然缺乏后续支撑,优秀种公牛培育还不发达。单纯地依靠花大价钱买无法获得坚实的良种基础。

因此,提高奶牛年均单产还面临一个现实制约因素。前述张姓工程师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目前不适应以色列高产模式,提高单产就意味着奶牛更新速度会加快,而后备奶牛资源却补不上。有钱去买,也难以弥补。

此外,我国饲草料产业也不发达,离立草为业还有很大的距离,奶牛高产的物质基础无法保障,绝大多数奶牛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吃到优质饲草。

奶牛饲喂足量的青贮玉米,单产可达6吨以上;每天饲喂3公斤苜蓿,每年能多产1吨奶。近年全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至2100万亩,仍不能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

业内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需要2亿吨豆科饲草,商品苜蓿草供应缺口达80万吨。苜蓿主要依靠进口。加快发展我国饲草业发展,也是加强奶源建设,从源头上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当务之急。

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优质苜蓿生产项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持苜蓿业种植。本刊了解到,河北省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措施鼓励奶牛场、草业公司的积极性,计划到2017年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25万亩、饲用玉米40万亩。

此外,饲喂专业化是现代奶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大量养殖散户、养殖小区的奶牛饲喂不科学,曾经拿奶牛当黄牛养,甚至把奶牛当猪养

本刊近年实地调查了解,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已经逐步开始注重精心饲喂、精细管理,尤其是规模化养殖牧场在专业化生产方面下功夫。但是,整体上饲喂水平还较低。

目前,中国很多奶牛养殖牧场在向以色列学习养牛经验。201310月下旬,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带队赴以色列奶业进行了考察。

以色列奶业发达的原因,除了机械化程度高外,还在于以色列奶业社会化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牧场选种配种、兽医工作、粪污处理,甚至连牛场苍蝇控制都有专业公司负责。这些专业服务团队与牧场紧密合作、相互依存。

由此反观中国奶业,就可以见到差距,基本上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组织都欠缺或者弱小。绝大部分奶牛养殖户不知道饲养奶牛有标准,卫生防疫有规矩,消毒防疫有制度。

经营管理各自为战,饲养方法粗放随意,养殖成本甚至比发达国家还高,原料奶品质却还会让人提心吊胆。

乳业扶持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2008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财政花费大量资金对奶业进行扶持,这些政策扶持究竟起到多大作用,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正?

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巨资支持改造完善了3000多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改良奶牛5200万头,支持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重点的60多个乳制品项目生产条件改善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从201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风险监测和风险排查。

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财政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奶业进行扶持。这五年,国家在奶业发展上的花费不可谓不多。

一些业内人士观察,国家政策扶持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甚至有观点认为,相关部门着力不当,方向有所偏颇

前几年,大牧场”“超级大牧场大行其道,而这两年在规模问题上已经趋于理性,适度规模被更多地提及。

不仅可持续性成问题,大规模养殖也并没能带来明显成效。目前,中国乳制品企业仍有63%的奶源需要来自小规模养殖场,其中以散户养殖为主。企业自有奶源对企业的补充约为15%左右。

这不免感到疑惑:那些大规模牧场套取了国家大量财政补贴,为什么在奶荒面前依然束手无策?

20133月,中国奶协赴14个省区市调研奶业发展和奶源基地建设。结论是,虽然奶源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但已有所改善,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普遍有困难,缺乏技术和管理人员,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环节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

补贴方向如何梳理?过去几年大力支持大规模+企业自建的路应该是走偏了,现在该是及时将方向调整过来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强调适度规模。2008年乳业的风险出在管理混乱的奶站,是有形的。现在搞大牧场,如果出现风险就可能是无形的,保不准冒出个什么风险,将极具摧毁性。宋亮说。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瞭望东方周刊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