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页豆腐:热销背后隐忧多

中华冷冻食品网
2013.12.20
利润高、销量好,市场容量数十亿,逾百家企业扎堆生产
由于技术难度低,生产企业鱼龙混杂,品牌杂品质乱,存在安全隐患
在速冻调理食品行业,不管是叫得上名字的,还是叫不上名字的,也不管是成规模的还是刚起步的,如今大大小小的企业都相中了千页豆腐这款产品,而利润高、市场容量大、技术难度低,是吸引这些企业的重要原因。
但在这款产品备受追捧的同时,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品质参差,品牌混乱,千页豆腐的市场前景乃至质量安全都使人越来越难以放心。首席记者李建东
案例:自学技术,建成千页豆腐工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大小小的饭店里多了一道菜——干锅千页豆腐,随着这道菜的流行,千页豆腐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因为超强的适应性,煎炒烹炸煮样样都可以,千页豆腐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也成为备受食品加工企业青睐的一款产品。
几年前,李飞(化名)还是郑州水产大世界里的一名经销商,代理了一家企业的千页豆腐。当时千页豆腐还是一种比较新的产品,不像今天那样广为人知,但李飞却明显感觉到要这种产品的回头客非常多,销量不断攀升,最重要的是与其他产品相比,千页豆腐的利润要高得多。
热销的市场局面,让李飞觉得这种产品未来的前景肯定不错,他决定自己建工厂生产。当时千页豆腐作为一种从台湾传入大陆的产品,生产的企业很少,懂生产技术的人也不好找,李飞便四处查找相关信息,最终找到了一个培训千页豆腐制作技术的人,交了些钱,初步学会了制作工艺。
回来之后,李飞又在所学技术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次实验,调整配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产工艺。随后他便购进设备,实现了量产。
借助原有的客户资源,李飞的千页豆腐也很快打开了市场,发展到现在,他的工厂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千页豆腐这款产品,在当地也还有一定的知名度。
类似李飞这样情况的工厂还有不少。“千页豆腐的生产技术并不复杂,懂些技术的人摸索摸索很容易就能生产出来。”李飞告诉本报记者,据他了解的情况,目前不少生产千页豆腐的小工厂发展的路径也和他差不多。
追捧:市场火热,全国企业逾百家
千页豆腐原本是台湾的一种食品,后来有台资企业在福建和江浙等沿海地区设厂生产,这种产品开始慢慢传入大陆。
其中,苏州典发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典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家台资企业,其早在2005年就开始生产千页豆腐,且一直将其作为主打产品。用该企业一位销售经理的话说,在冷冻食品行业,提起千页豆腐没有人不知道典发的。
正是因为消费者接受度高,产品卖得好,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始生产这一产品,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火锅料企业中,很多已经将其作为火锅料产品的一种。就连一直主打鱼糜制品的海霸王(汕头)食品有限公司,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千页豆腐产品。
一位业内人士曾估算过,全国生产千页豆腐的企业少说要有上百家,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火锅料企业之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企业也盯上了这块豆腐,据李飞估计,仅仅在河南大大小小做千页豆腐的工厂就有十多家。本报记者经过了解也发现,目前在河南省内,可以查询到的千页豆腐生产企业就包括上佳、兴发、华姗、惠丰和鑫迪等,其他小工厂就更多了。
郑州上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佳)在两年之前开发了千页豆腐这款产品,今年也将其作为重点打造的一个品类,在固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不同规格和口味的千页豆腐串。该企业营销总监杨玉成告诉记者,千页豆腐以后将成为他们公司重点关注的一类产品。
而郑州华姗食品有限公司则在今年才开始生产千页豆腐,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生产这个产品,就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只要生产出来就有客户要,而且产品的利润空间还不错。
优势:利润高销量好,市场规模数十亿
千页豆腐的利润空间究竟有多大?典发董事长李文俊曾经介绍称,千页豆腐售价是普通豆腐的56倍。但事实的另一方面是,千页豆腐所用的原料和普通的豆腐相差无几,只是生产工艺有所不同。
在千页豆腐的生产中,最重要的原料就是大豆分离蛋白。本报记者从阿里巴巴等网站上查询大豆分离蛋白的报价,目前的价位基本都在每吨21000元到23000元之间,业内人士曾表示,每吨大豆分离蛋白可以生产四到五吨的千页豆腐,而每吨千页豆腐的售价至少要在10000元以上。虽然生产过程中还要加上其他辅料,但它们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除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是吸引生产企业的重要因素。李飞告诉记者,具体的市场规模很难说清楚,但仅仅河南市场,每年千页豆腐的销量就在2亿元左右,如果是全国市场的话,他估计要达到30亿元以上。
记者从另外一组数据计算:典发作为业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其董事长去年曾透露其销售额有4亿元,按照该企业一年多以来的销售额增长以及所占市场份额反推,整个千页豆腐的市场容量也要达到1520亿元的规模。
无论如何,作为一款单品而言,千页豆腐的确算是个不小的奇迹了。再加上其煎、炒、炸、烤样样通吃的特性,以及长达一年的保质期,难怪会成为生产企业竞相追捧的对象。
隐忧:品质乱品牌杂,质量不一存隐患
千页豆腐火了,生产的企业多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最常见的就是仿冒知名企业的产品,典发销售经理魏宝鸿曾经告诉本报记者,“千页豆腐”原本是他们的注册商标,但很多企业都仿冒他们的产品,有的甚至连生产许可证都没有,印一批包装袋就开始假冒生产了。
如果只是假冒包装,对产品本身质量的影响倒并不算大,关键是有些小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原料难以让人放心。
正如李飞所言,很多生产企业的工艺都是自己摸索的,在辅料的添加上,各家也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而千页豆腐讲究的是弹性、脆度,这两个指标好,口感就好,自然也受消费者欢迎,所以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有弹性,很多生产企业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尤其是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反正是仿冒其他品牌的产品,到底添加了什么东西,安全性如何,外人都无从知晓。
而福建一家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也曾表示,通常假冒产品的价格都比较低,他们之所以敢降低价格,除了企业运营成本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使用劣质原料。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口感偏硬,完全丧失了正规产品应有的味道,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印象,更重要的还存在安全隐患。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华冷冻食品网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