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器晚成,宗庆后42岁创办娃哈哈,任正非44岁创办华为,陶华碧50岁开公司,而陈泽民近50岁从公立医院院长辞职创办三全。
与这些我们熟知的企业家相比,有一位丹东老人出道更晚,花甲之年开始创业,杖朝之年带领公司上市,成为A股年龄最大的董事长,84岁才正式从管理岗位退休。
他就是“中国短保面包第一股”桃李面包的创始人吴志刚。
2015年12月,吴志刚带领桃李面包在上交所上市,夺下了“A股面包第一股”的桂冠,开启了光辉岁月。相关数据显示,桃李面包在国内面包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10%,稳坐国内短保烘焙市场的头把交椅。
如今的桃李面包却面临着连续6个季度“增收不增利”、管理层频频减持、多方对手抢滩市场等质疑。在二级市场,桃李面包总市值距巅峰400亿时几近腰斩,截止8月19日收盘,桃李面包总市值仅182.37亿元。
01
什么成就了桃李面包?
在探究桃李面包业绩下滑原因之前,我们先看下桃李面包的成长路径。
1995年,60岁的吴志刚从教师岗位退休,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却被改革开放的热潮所打动。是年,吴志刚拉着儿子凑资50万,在东北边陲之地丹东创立了桃李。
成立初期,桃李面包并没有打广告,而是凭借“无添加”的鲜战略切入市场。无添加的短保产品自然对物流配送提出了高要求,为了保证面包的新鲜度,吴志刚每天凌晨3点开始配送,保证6点前送到街边门店。
靠着自给自足的配送起家,吴志刚对企业的成本把控相当精细。为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吴志刚创立了桃李“中央工厂+批发”的模式进行生产和销售,大规模生产减低生产成本和配送成本,让一块面包的毛利超35%。
而为了保证产品的极致性价比,桃李面包仅将外阜城市中小客户(夫妻店等)交给经销商管理,其它的大量市场仍归为自营。两条腿走路的桃李,创造了“工厂+批发”的王者之路。
1997年,桃李面包在群雄争霸的烘焙战场上以杀伐果断之势在辽宁市场站稳脚跟,正式成立了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由此,桃李面包帝国的传奇历史正式拉开帷幕。
02
业绩下滑,南下受阻
2015年,桃李面包于上交所A股上市,正式成为中国A股面包第一股。
桃李面包从2015年底登上A股市场以来,业绩状况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16-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1亿元、40.8亿元、48.3亿元、56.4亿元,营收增速高达15%以上;同时净利润也在稳步攀升,逐渐坐稳了国内短保面包行业的龙头。
但2020年以后,企业的营收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同时,桃李面包的盈利能力也出现下降态势。财报显示,2021年桃李面包净利润为7.63亿元,同比减少13.54%,这也是公司年度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
毛利率问题更是桃李面包长期的诟病。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桃李面包毛利率为25.13%,其中二季度为24.73%,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低于其2021年同期26.56%水平。而元祖同期的毛利率为64.21%,克里斯汀的毛利率为44.48%。
除了业绩外,桃李面包的业务也被“困于北方”。东北和华北市场一直以来贡献了约60%的收入和将近90%的利润。可以说是靠东北和华北市场补贴其他地区市场的发展。
2016年至今,华中和华南地区收入规模仍然难当大任,并连年亏损。桃李面包和以高性价比的呷哺呷哺一样,南下受阻。
03
家族企业,频频套现
2018年,桃李面包管理层股票禁售解除后,吴氏家族便开启了套现之路。在管理层禁售解除后不到4年的时间内,创始人家族已减持了9次,累计套现超43亿。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与此同时,2015年-2021年,桃李面包分别分红2.48亿元、1.35亿元、3.77亿元、4.71亿元、6.58亿元、6.8亿元、5.71亿元,合计分红31.4亿元,其中有约20亿元流入吴志刚家族的口袋。
大手笔减持、大额现金分红入囊,吴氏家族日益坐稳沈阳首富的地位。在《2020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上,吴志刚家族以300.9亿元位列111位。
面对套现的质疑,桃李面包的回应是,公司鼓励老家族的股东退出,有利于公司核心团队集中式管理,并且股价偏低的减持是给投资者机会,不然战略投资者拿不到份额。
截至目前,吴志刚家族仍持有桃李面包超6成的股份,未来或有进一步减持意愿,这无疑为桃李面包的未来蒙上了一层纱,让人捉摸不透。
04
结语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性价比高的短保面包作为早餐主食越来越普遍。
桃李面包赶上了品类发展的好时候,同时“中央工厂+批发”模式下高速运转的供应链体系也为其筑起了护城河。
但时代和市场的变化不会停止,商业模式也并非一劳永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