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财年第一季度开始,星巴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就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最近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门店销售额下跌了44%。
受此数据影响,星巴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市场,门店销售额下滑18%,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美市场门店销售额提升9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跨越大洋彼岸的中美市场,始终星巴克最大的基本盘。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位于中国的5761家门店和美国的15650家门店,组成了星巴克接近61%的全球投资组合。
坦白讲,作为中国咖啡市场的启蒙教育者,星巴克一度被捧上神坛,又一度困于食品安全、驱逐他者等舆论风波,加之如今中国的咖啡市场竞争激烈,后起之秀对精品咖啡、特调饮品的市场紧咬不放,如果星巴克在中国的盘子不够稳了,美国市场能成为其救赎吗?
01
咖啡市场不能没有中国
1983年,霍华德·舒尔茨在意大利米兰漫步街头时,被街道边浓缩咖啡的芬芳和店员灿烂的微笑吸引。纽约生意人突然被击中,原来咖啡不仅有提神之用,更是一种自带浪漫色彩的社交饮品。
从意大利返回美国,一场咖啡革命在西雅图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的舒尔茨并未意识到,这个庞大咖啡帝国的未来可能在大洋彼岸建立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20世纪末,星巴克踩着相约1999的尾巴,在北京国贸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当时白领的工资不过千元上下,星巴克的单杯咖啡价格在20元左右。
2000年5月,上海淮海路力宝广场,舒尔茨穿着西装,别着胸花,为星巴克的上海首店剪彩。当时的他也许从未想过,20年后,上海会成为全球星巴克最多的城市。
(图源@界面新闻)
星巴克赌对了中国,也赌对了上海。2021年之后,上海已经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截至2022年6月30日,上海咖啡馆数量已经达到了7857家,数量远超东京、首尔、伦敦和纽约,每万人拥有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达到了3.16家。
多份报告分析认为,除了一线城市,目前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距离纽约、伦敦等城市还有差距,市场仍然广阔。根据《2022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的预测,到2023年,中国的现制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157.9亿元。
尽管从财报数据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第三季度数据有所下滑,但6月上海消费回弹之后,咖啡也成为了恢复最快的品类。根据美团7月末发布的最新数据,上海前一个月咖啡外卖订单量相比于去年同期上涨超过80%,每天的9点前后,是骑手配送咖啡的最高峰。
历史营收也证明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强健。2021年财年,中国市场贡献收入占比达到了星巴克全球收入的12.7%,是品牌除了本土美国之外,国际市场贡献最大的国家。
正是因为此,中国市场也得到了星巴克的倍加宠爱。
2017年,星巴克甄选咖啡烘焙工坊落地上海兴业太古汇,这是星巴克除了诞生地西雅图之外,在海外开出第一家烘焙工坊。
同年,舒尔茨把CEO职位移交于新任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他当时曾留下一个重要押注:星巴克的未来在中国。在舒尔茨眼中,这个即将爆发、势必爆发的亿级市场,必能将星巴克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02
中国市场厮杀不停
舒尔茨有这样的决断和前瞻对星巴克来说是幸运的,但现实在于,中国咖啡市场的较量,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尽管瑞幸曾一度困于数据作假,但重新出发后的瑞幸已经开始用厚乳系列、生椰系列打开生路。根据瑞幸的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当季门店持续扩张,数量上新增615家门店,总净收入高达32.99亿元,收入增长72.4%。
如果瑞幸最新的门店数量7195家属实,那这个体量的确已经超越星巴克,成为了中国咖啡市场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玩家。那舒尔茨三度挂帅的压力也会更大,毕竟后起之秀,已经成长为新的巨头了。
瑞幸之外,中国本土市场的其他玩家也不可小觑。走场景体验、大空间的咖啡连锁M Stand,2017年在华山路的梧桐树下开出第一家门店,短短三年半左右门店数量就扩张到100家,根据官网公众号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M Stand已经覆盖全国17座城市,门店数量达到170多家。
同样起家于上海的Manner咖啡是小店模式快速扩张的典型案例。从南阳路的2平方米小店一路扩张到全国。今年3月,Manner官方发布公告指出,将在国内10座城市同时新开超过200家门店,其中包括武汉、南宁、海口等二线城市。至此,Manner用瑞幸当初的打法快速渗透了二三线市场,目前门店数量已经近500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仅次于瑞幸和星巴克的选手。
(图源@界面新闻)
此外,近日声称将赴美上市的Tims咖啡,虽然进入中国不过短短三年,但也备受资本宠爱。红杉中国、腾讯、中鼎资本、笛卡尔资本集团等都是其投资方。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4日,Tims咖啡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450家。和Manner、M Stand有所差异的是,Tims在高速公路服务站、加油站等交通中转站的渗透率远远超过其他玩家。
(图源@界面新闻)
此外,中国市场还活跃着挪瓦咖啡、代数学家咖啡、Seesaw、Peets、%Arabica等诸多玩家,其中挪瓦咖啡已经走到B+轮融资,Seesaw已经走到A++轮次。根据相关报告的数据,自2019年咖啡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来,三年内行业获得融资近743.32亿元。
此前,星巴克依靠先发优势,在中国咖啡市场树立起了一批信徒,后又因为相关入驻地租优惠,在三四线的渗透度完全领跑。但整个市场目前的激烈战争,已经让这些排他性优势渐渐削弱。
诸如Manner、M Stand、%Arabica这样的玩家,也能够或多或少享受到购物中心或者商业综合体的入驻优惠政策,而瑞幸这样的快跑者,在三线城市咖啡门店数量高达19%的增速中,也逐渐站稳了下沉市场的脚跟。
03
美国市场依旧强健?
当舒尔茨三次返回星巴克时,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让他曾经为之骄傲的中国市场,已然不是稳若金汤的城池了。
问题在于,如果星巴克在中国的基本盘不够稳了,那美国市场能够成为星巴克的救赎吗?
坦白讲,在经历了精品化的冲击之后,咖啡浪潮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如今也开始部分地向家庭化场景倾斜。也就是说,中产阶级的消费者其实有能力负担价格更昂贵的咖啡机、原豆、滤纸来完成家庭式的咖啡冲调需求。星巴克在豆子、味道本身其实只在中档水平。
而在迅速、快捷的早餐场景中,能够搭配「咖啡+面包」组合销售物品的玩家数量其实更多。
麦当劳在麦咖啡和早餐在美国渗透度也很高,诸如Panera Bread、Dunkin‘ 之类的烘焙、咖啡店也有能力完成咖啡+餐点的供应。
而在依靠咖啡出名的玩家中,祖师爷Peets的咖啡品质自然自然不用说,第三次咖啡浪潮中的代表性选手Blue Bottle也在加州、纽约等重点区域有所渗透。
Philz Coffee这种咖啡连锁屋,也在加州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等重点城市,华盛顿特区,弗吉尼亚、芝加哥等地有近百个点位。
某种程度上,星巴克是美国的强健也是依靠「风味化饮品」来打天下的。在《将心注入》里,舒尔茨坦诚,尽管起初他并不看好这种奶油、雪霜混合而成的乳品饮料,但在星冰乐在美国全面铺开的那一年,销售总额高达5500万美元,占据当年年度财务收入的7%。
这的确是让部分星巴克信徒们引以为傲的优点。似乎,星巴克总是能接受客户奇奇怪怪的要求,虽然其他咖啡品牌也能在糖度、冰度上极其个性化,但在各种小料的调整添加上,星巴克总是能满足订单上最复杂的要求。
这在中国市场可能是一个优势,但在美国市场,这种态度是一种标配。在当地的很多咖啡馆和餐厅,素食主义者、半素食主义者、对某种食物过敏者人数众多,所有服务者都会仔细听取食客的细致要求。
不过,中国零售的数字化也向星巴克反哺过经验。如今,美国的星巴克也出现了提前下单,门店直接打包带走的模式。虽然这是疫情之下的直接转变,但中国零售市场的高度数字化,让星巴克也在不断探索和反思,让消费者更便捷的饮咖方式是什么。
总体而言,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强劲数字,仅仅依靠一个美国市场,星巴克的全球财报也许还将继续黯淡。但在中国市场,星巴克必须开始加速快跑了,后起之秀已经逐渐将比分拉平,接下来,是彼此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战争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