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明飞
来源:浪潮新消费(ID:lcxinxiaofei)
很多年轻人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让肠道菌群失衡成为当代打工人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通过益生菌补剂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但很多人在体验过后却依然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
“大家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出了偏差。”在「每日的菌」联合创始人杨瑞看来,这两年益生菌赛道虽然吸引了不少品牌和资本入局,确实包装和调性都做得很好看,但都存在一些会影响消费者口碑的问题。
以菌株为例,在国内买到的益生菌,99%的菌株都是进口,但服用益生菌讲究菌食同源,不同国家人体内的菌群是不一样的,进口的菌株并不一定适合国人的体质。
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良莠不齐,核心问题没有被解决,整个产业反而走上了拼价格、拼包装、拼营销参数的恶性循环。添加剂、差的原材料和菌种,品质的下降进一步劝退了很多潜在用户,也牵连了很多真正在创造价值的品牌。
面对这种鱼龙混杂、恶性内卷的局面,品牌要如何破局?整个益生菌行业面临着怎样的未来?
在近期浪潮新消费的会员活动中,「每日的菌」联合创始人杨瑞深度分享了他对于产品形态和用户洞察的理解,以及在这场益生菌大乱斗中,不做“假快消”、拒绝参数比拼的「每日的菌」如何立起品牌标杆。
杨瑞有多年互联网电商独角兽公司增长操盘经验。「每日的菌」成立于2021年,其益生菌产品上市仅6个月,总销售额突破2000万,复购率达到26%。最近一年,累计完成近亿元融资。
截取部分精彩内容,与创业者共享!
这两年,益生菌赛道有非常多品牌和资本入局,市面上益生菌产品非常多。
不论是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需求,还是小红书、知乎、百度等平台上的热度,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那么在鱼龙混杂、品牌大乱斗时代,如何打造真正的国民益生菌品牌?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
01
益生菌火热背后的症结与解法
1、益生菌的产品形态问题和用户洞察偏差
其实人体免疫力有70-80%来自肠道,肠道好了整个人就都好了。我们去年推出玫瑰口味益生菌的时候,就有一个标签叫“肠道无渣 面如桃花”。
通过各种强媒体的背书,也能看出益生菌对人体的重要性,所以这个赛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整个环境的发展和国民需求的上升。
但目前市场上有非常多的益生菌产品,消费者判断不够准确,需求洞察也有偏差。
首先,消费者其实会困惑,益生菌那么多,进口的、国产的、新品牌、老品牌、贵的、便宜的,不知道该选哪种。
比如菌株问题,国外的益生菌大国像日本、澳洲、美国,在微生物领域领先我们几十甚至上百年,所以大家都选择国外的成熟菌株方案。
我们在国内买到的益生菌,99%的菌株都来自进口,但其实这些菌株并不一定适合国人的体质。服用益生菌讲究菌食同源,不同国家人体内的菌群是不一样的。
比如日本90%的菌株都提取自本土的纳豆,今天全球的共识都是强调菌株要取自本土植物,所以每日的菌取自本土的东方之菌,才能更适合国人。
其次是剂型问题。市面上的产品都是胶囊和粉剂,食用太麻烦。
第三是包装问题。目前的产品包装基本都是铝箔,隔氧性、隔水性都比较差。
所以综合来看,现阶段谁能先解决行业痛点,谁就能率先迎来井喷式发展。
2、为什么说很多益生菌产品是“假快消”?
虽然益生菌现在很贵,但如果去小红书或知乎搜索,一定逃不开一个问题:益生菌是智商税吗?
为什么消费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很多新锐品牌,确实包装都做得很好看,价格也很贵,但都存在一些会影响消费者口碑的问题。
第一,不方便。这些产品真的是快消品吗?全都是粉末,不但食用起来不优雅,有的还需要冲调,甚至需要冰箱储存。如果食用不方便、不容易带出门,那场景就会大大局限,最后这个产品就不是那么快消。
第二,不好吃。粉末再怎么做都不会好吃,而加乳粉、糖又不太健康,所以目前益生菌产品的幸福感为零。而且不好吃也导致大家很难坚持吃下去,很多人将产品买回来家,落灰了也吃不完。
第三,不上瘾。没有持续的复购,产业就走不下去,大家最后拼价格、拼包装、拼营销参数、拼融资,这不是好的产业发展轨迹。
那这件事为什么值得我们去做?因为我们洞察到了消费者需求,市面上的益生菌又都是“假快消品”,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去做工业链的持续创新,来推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最终,每日的菌将产品做成了更好吃、更方便、揭盖即食的咀嚼片形态。
最右边是我们今年一月做的调研,虽然当时产品也就上线八个月,但数据在各方面都领先其他品牌。所以我们产品的解决方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突破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瓶颈。
拒绝参加比拼,每日的菌如何立起品牌标杆?
那这个赛道的关键问题——肠胃有问题,需要益生菌的人群有多大,画像如何?
先说整个市场盘子。如果对照日本、澳洲等益生菌大国,国内市场实际上存量空间非常大。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会有肠胃问题,可能是因为饮食习惯、生活作息,包括情绪、工作压力、生活环境,都会影响肠胃。
但如果只把益生菌放到肠胃问题上,路就走窄了。因为人们对肠胃问题的敏感度不是那么高,什么样的人肠胃有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体内菌群的平衡。
其次是人群画像。从出生、断奶,到青少年、中年、老年,人体菌群的丰富度在不断下降,所以理论上断奶后各年龄段都需要补充益生菌,用户人群是非常宽泛的。
那么每日的菌如何从消费者洞察出发做品牌呢?
市场上有很多做益生菌的人,但会花钱的多,真正做品牌的很少。目前整个益生菌行业,大家都在疯狂砸钱投放,比营销参数。
一个产品有两百亿益生菌数量已经很高了,但市面上还有四百亿、八百亿,甚至一千亿的。其实在微生物学上去比拼这种参数毫无意义,只会拖垮整个行业。
任何行业的品牌标杆都是立起来的,不是比出来的。只有爬出参数营销的恶性循环,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才能把自己的品牌立起来。
所以每日的菌写明了一枚一百亿,你一天吃一枚就够了,这就是最好、最科学的效果。不管是在产品包装,还是页面宣传上,我们都会去强调一百亿的重要性,而不是去做无意义的参数比拼。
对于益生菌产品来说,还有两个点比较重要:菌株编号和添加量。
在菌株编号上,很多品牌打着进口王牌菌、明星菌或者专利菌旗号,然后前面会加一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之类的术语。
但那么多菌株,不可能奢望消费者只记住你一家的益生菌。那在菌株宣传上该如何破局?我们的做法是:不强调菌株,强调“东方之菌”。
“东方之菌”背后是凝结芽孢杆菌BC01,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不一定能记住这个名字,那就更不会奢望消费者能记住了。所以我们干脆化繁为简,以“东方之菌”这种营销口径来代替菌株编号。
首先,能快速铆定消费者心智。因为营销口号越简单,消费者决策速度越快。
第二,能突出产品菌株是从本土提取的。目前社会环境民族自豪感升温,新国货、新国风兴起,以及国家微生物产业的实际发展,确实让国人对本国产品有更多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能告诉消费者这个产品更适合国人。
所以用东方之菌代替菌株编号,这种营销方式是能颠覆整个产业的营销方向的。
华与华说“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品牌”,我们非常认可。所以我们也很重视打造自己的超级符号,从产品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了别出心裁的蓝泡泡形态咀嚼片包装。我们还为之申请了专利,叫益生菌专利保鲜仓。
03
用户增长不是“有钱就行”
当你有了好产品,营销也不错,接下来就是怎么把东西卖出去?
卖东西首先要有用户,我们选择用互联网的用户增长思维来做快消品的用户增长,去看每天的日活、用户黏性、用户留存、用户转换率等指标。
目前几乎所有品牌都会遇到流量平台太多的问题,在用户增长和运营上面临三个新挑战。
第一,广告、交易、内容平台众多,场景割裂,运营策略盲目;
第二,营销数据与消费者资产分散在不同平台,无法沉淀。
因为各平台彼此割裂,可能你花好几次钱在不同平台都触达了同一个用户,但根本不知道是同一个人。
从用户增长的角度来说,假设触达十次能最终转化,那你必须要有能力判断目前是第几次触达他。比如我能判断在抖音触达了他十次,但他也有可能在天猫、小红书、朋友圈、知乎被触达了。
这些触达本应该计算到总触达数中,但因为平台割裂,导致品牌方无法知道同一个用户在全域被触达了多少次。明明触达三次就可以转化了,结果触达了十次,所以很多流量和投放费用都浪费了。
其次,即使触达了你也不知道对面到底是谁,他对你的兴趣处于哪一层级,属于有意向的还是刚了解,或者已经加购了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第三个挑战:投放与交易的链路割裂,无法准确衡量营销效果。
从我过往的用户增长经验出发,我们目前正在打造一套数字化营销系统,有这么几个重点:
第一,一站式管理营销资产。通过这套系统的数据看板可以知道在全域花了多少钱,以及每个平台的花销和转化。
第二,跨平台评估营销效果并提升营销效率。在用户触达上,能够知道每个平台的具体投放效果。如果在抖音效果很好,那就把这个人群包再推到天猫去用,反过来也可以把天猫卖得好的人群,推到抖音去触达。
这样做会带来两个提升:首先人群更精准了,在一个地方验证过的人群,可以直接在另一平台复用;其次,提高人群利用效率,不用在同一个平台反复触达。
因为消费者的内容消费习惯和购物习惯是非常割裂的,他在京东没买,但可能在抖音刷到就买了。那我们这套系统就能确保,在京东看过的人在抖音也能刷到,让品牌的人群资产能在全域无障碍随意流淌。
第三,全链路消费者数字化运营策略。现在所有品牌都在做私域,但要打通私域和全域很难。如果通过这套系统给在全域获得的用户打上标签,就会容易很多。
比如在京东或抖音看过我十次的用户,去天猫成交了,最后来到私域,那我就能知道他的标签:习惯内容消费,但购物习惯在天猫。
当他来到私域,就会触发自动化条件。当我有活动的时候就会去主动触发他,给他推送相应的内容,告诉他要去哪里交易。这是非常智能的。
04
益生菌赛道未来3-5年竞争重点是什么?
1、如何在品牌大乱斗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当一个赛道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品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但到最后,大家可能产品形态、营销口径都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对人群和市场的争夺也会越来越激烈。
到最后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掀起价格战。那当最后售价要降下来的时候,你能做好准备吗?品牌的核心壁垒与竞争力在哪里?
应对价格战的方法有三点:降成本、扩规模、稳质量。
首先,要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现在低价益生菌品牌很多,原料差一点,糖、色素、添加剂全加进去,要做得便宜很简单。
但如何在维持现有品质的同时,做到降本,就非常考验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这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
其次是扩规模。今年年初我们推出的全家桶直接卖爆,断货了一个月。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提醒,原以为一条生产线就够了,但很可能哪天突然卖爆了,或者哪个渠道做起来了,生产就会跟不上。
最后是稳质量。当你做到很大,赛道变成红海,所有品牌开始大乱斗,如果产品品质不好,就算再便宜,消费者最后也一定会用脚投票,将你淘汰出局。
每日的菌三个核心联创,我们最初达成的共识就是,做出来的产品愿意给自己家人吃,才有信心推向市场。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带来的不仅是口碑崩塌,更严重的是退货率飙升,导致库存积压,这比口碑崩塌压倒你更快。
所以在品牌大乱斗中,一定要做好这三点,以保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2、消费者洞察是做增长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都是大家在背后要做的事,但消费者在前端看不到你为了保持品质和降低成本做了多大努力,他最终看到的是前端带给他的营销口径。所以我们认为,在消费者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核心卖点。
比如SK-Ⅱ那么贵,大家买它最看重的是二类酵母成分;买欧莱雅的赫莲娜黑绷带,也是看重它背后的玻色因专利。益生菌行业也一样,最后别人学不走的一定是专利菌株的研发。
检验益生菌的全球共识是产品的临床试验,这需要用数据说话;数据则来自专利菌株的研发,而这又依托于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那最后通过这一串事情传达给消费者的,实际上就是品牌的核心卖点——专利菌株,所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核心卖点”。
更好看、更好吃、更方便这些都不是核心卖点,这些只是切入口而已。最后一定是别人学不走的,才是你的核心卖点。
有了核心卖点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创新才是品牌持续生存的根本原因,以消费者洞察为增长引擎,去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经久不衰。
首先,所有赛道的所有品类,一定需要延展更多的场景,场景过于局限,盘子就做不大。
其次要能满足更多需求,比如打多功能的炊具,当你满足更多需求的时候,消费者就多了一个选择你的理由。
最后,这些需求洞察一定要能落实到实际的解决方案。
消费者洞察只是底层的增长引擎,之后要以它为底层逻辑反推到生产端,倒逼供应链去做升级、创新、改造,来符合你对产品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完成持续创新。
为什么市面上99%的益生菌都是粉末状的?因为它的菌株从国外进口来的就是粉状的。如果品牌躺在风口上吃红利,不做任何对赛道有益的事情,那产业链、供应链也不会去做这个事情,因为它没有动力,没有品牌给它买单。
但每日的菌确实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创新,让益生菌行业真正走向良性发展,不再局限于依赖进口菌株。
所以说创新源于消费者洞察,并倒逼供应链升级,推出更优质的产品解决方案,当你把这些都做好了,就会迎来快速增长。
就像每日的菌,其实去年一二月份就开始做,只不过七月份才正式上线。期间半年,我们自己搭建了产线和包装线,重组了供应链,完全创新出了一个新的产品形态。
虽然当时因为很多品牌没有做起来,疫情影响也非常大,导致资本从益生菌赛道大撤退,并不是创业的好时机。但我们仍然坚持去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年年底消费额就突破了2000万,其实这在益生菌赛道是很快的增速。
这就是我们讲述的增长逻辑,增长不是有钱那么简单,会花钱做营销的人多了去了,但缺的是真正把钱花好的人,所以我们会认为消费者洞察是做增长最重要的事情。
Q&A:如何判断“真痛点”?
问:大多数人对益生菌的认知还是以胶囊为主,每日的菌是怎样挖掘并辨别真正的消费者需求,做出可咀嚼益生菌片的?
杨瑞:我们会经常看到消费者提出“益生菌是智商税吗”这种问题。然后整个市场包括投资人都会质疑,有一些品牌是很大,但复购很差。从这些疑问或者质疑中,我们是能看到真需求的。
益生菌见效不快、体感不强,所以消费者才会怀疑,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而且每日的菌已经解决了。
食用益生菌的部分人群会发生“赫氏消亡反应”,比如打嗝、胀气,甚至轻微腹泻,这些都是好现象,代表体内沉积多年的有害菌,正在被有益菌代谢掉。
但大多数品牌的益生菌,因为菌株是国外的,食用过后这个现象没那么快发生,所以体感不强。国人要吃国内的菌才能见效快,因此我们推出了东方之菌。
现在很多益生菌品牌好像都比较躺平,只在营销、包装方面卷,不在核心竞争力上卷。大家都拿现成方案用同一家的菌,甚至为了降成本用的菌越来越差。
我们做调研问消费者为什么不复购、觉得没效果是智商税,得到的反馈就是没体感,或者体感不快。
我们为了加强体感,选取国内第一株可被批准食用的凝结芽孢杆菌BC01,属于益生菌3.0版本。
这个菌实际上是孢子菌,自带保护伞,所以存活度特别高。最后的数据也特别强,从生产链路到交付履约,直至消费者购买食用,它都是充满活性的。
每日的菌独家做到了,一枚咀嚼片写了100亿益生菌,在保质期24个月之内,任何一天撕开放在嘴里,依然都能保持100亿的活性。
这是我们挖掘出的消费者痛点,并将其很好解决了,所以我们才能做成一些竞争壁垒。
浪潮新消费:每日的菌在解决消费者痛点时,是怎么判断哪些是“真痛点”,哪些是“伪需求”?
杨瑞:比如消费者说体感不强,你就加一些体感强的东西进去,像番茄液、橘粉、酵素、决明子,几乎所有品牌都这么做,把量加到一喝就拉的效果。
那这就是伪需求,拉只是解决了即刻性便秘问题,底层的肠道菌群健康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什么是真痛点?比如消费者不复购、不坚持吃,这其实就是一个真痛点,你要去挖掘他为什么不复购,是因为不方便、不好吃,还是因为像药品。
比如老年人怕骨头摔了去吃点钙,免疫力差怕感冒补点VC,小孩子要营养也会想到多吃点瓜果蔬菜,因为这跟命相关。
但因为你是“假快消品”,消费者当然不会想每天吃,所以消费者的痛点实际上是觉得不方便、不好吃,而不是他觉得没效果。
浪潮新消费:在益生菌赛道,大部分消费者更信赖线下渠道,每日的菌是如何驱动线上渠道的打造和增长的?做对了什么?
杨瑞:我的观点可能有些不同。
我们对益生菌线下渠道的判断有两个:一是母婴需求,二是医院。
母婴的价格的确非常高,但它非常依赖长年累月的教育。在医院医生也会开益生菌,但国产的都很便宜,而且患者依从性很差,所以其实也不太容易出效果。
养乐多乳酸菌饮料大家都很熟悉,但当时养乐多通过定期上门普及知识、品尝饮料等手段,花了很多精力才把日本国民益生菌的教育做起来。
其实线上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去教育消费者,比线下容易很多。所以在消费者教育上,我们处在一个好时代,在线上做消费者教育和品牌信任都更简单。
浪潮新消费:市面上益生菌品牌也越做越多,益生菌赛道的发展还有哪些可能性?
杨瑞:从大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三种可能性:功能性食品、“蓝帽子”保健食品、OTC药品。
如果做功能性食品,那一定要做快消品,你背后的供应链和研发创新能力,要能支撑你做出足够快消的产品。
如果做保健食品,好处是可以宣称功效,坏处是审批流程非常长,没有五年、十年“蓝帽子”拿不下来,而且拿下来之后配方还不能变。
但中国消费市场太大,快消品行业变化速度太快,如果你的配方五年、十年不变,那就等着被抛弃吧。
如果走OTC的药品方式,售卖渠道会比较局限,而且让医生相信你也比较难。这就进入到药品研发层面了,是一个壁垒更高、时间更长、而且不能快速商业化的事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