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困境

新浪博客
2014.02.17

人类对甜味的偏好使得甜蜜远远超越了味觉体验,而用来形容各种美好的感受。据人类学家说,这大概是因为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祖先都没有充足的食物。糖,是各种食物成分中能够最快地转化为能量的,自然也就会获得特别的青睐。不过,当人类的食物已经极为丰富,我们的味觉偏好却还来不及相应地改变。这种这种日益丰富的食物热量和陈旧的口味偏好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甜蜜的困境

过多的糖导致肥胖,而肥胖又蕴藏着一些列健康隐患。糖尿病自不必说——糖会直接导致病情发作。癌症、高血压、高血脂、龋齿之类的顽疾,也与糖或者肥胖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所以,能提供甜味却又不具有热量的糖替代品,或者叫甜味剂,就成为了人类的梦想。

糖精是人们发明的第一种甜味剂。但是,就象后来的任何一种合成甜味剂以及合成食品添加剂一样,化学合成这个出身,就象《天龙八部》里乔峰的契丹出身一样,让它具有了原罪。对它的安全争议几经反复,持续 了一个世纪,直到现在学术界已经基本认定它无罪之后,糖精有害的种种都市传说依然流行。

实际上,糖精远非一种完美的甜味剂——它的甜味跟糖并不完全相像,浓度高了甚至有苦味。在不同的食品条件中,它还有稳定性的问题。后来又有了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新型的甜味剂,来弥补彼此的缺陷。

不过,这些甜味剂的非天然出身让他它们一直受到质疑,而许多对化学敏感的人,更是坚持宁可长胖,也不接受化学物质的信条。糖,也还是人们的首选。

传统的糖是从甘蔗中制取的——所谓先入为主,后来通过甜菜制取的糖也就只能委屈地用蔗糖的名字借壳上市。然而,随着人类对糖的需求量加大,蔗糖的价格不停走高,用更便宜的方式生产天然的糖也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玉米是高产的一种农作物,其主要成分淀粉是葡萄糖的聚合物,所以把玉米转化成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思路。用玉米熬成的饴糖在中国历史悠久,不过饴糖不够甜,也就只能作为风味食品,而不能代替糖。现代工业的饴糖扩展版”——玉米糖浆,是玉米淀粉充分水解的产物。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葡萄糖,也就经常被叫做葡萄糖浆

至少在美国,玉米糖浆成本比蔗糖低,使得它有了很大的市场。不过它依然不够甜,为了获得足够的甜度,就不得不使用更多。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用一种叫做葡萄糖异构酶的蛋白质把葡萄糖转化成果糖,从而大大增加甜度。这样的东西叫做高果糖浆,有时也叫做葡果糖浆。跟蔗糖相比,它在成本、甜味、口感和加工性能等方面都有优势,也就迅速获得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高果糖浆的流行,肥胖、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动物实验发现,高果糖浆伴随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进一步,科学家们发现,果糖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与葡萄糖相差迥异。它不能象葡萄糖一样诱导胰岛素、受体素等激素的分泌,结果导致一些列的问题——在医学上,用一个代谢综合征的名词来描述。

因为高果糖浆是玉米经过工业加工产生的,所以这种工业产品不出意外地也受到了抨击和质疑。回归自然似乎又要作为救世的药方出现。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通常的高果糖浆有含果糖42%55%两个版本,而蔗糖分子是由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分子构成的。虽然高果糖浆中的果糖和葡萄糖是单个分子,而蔗糖中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但是蔗糖进入胃肠后很快就水解成了单个分子,所以还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被吸收的。从理论上,无法说明高果糖浆比蔗糖更糟糕。虽然理论无法说明不代表实际上不存在在逻辑上是对的,但是迄今为止的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也还是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说明从高果糖浆回归蔗糖可以解决问题

除了蔗糖,人们心目中更高级更天然的糖,比如蜂蜜,也是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文献中没有蜂蜜影响健康的数据,毕竟普通人无法把蜂蜜象蔗糖或者高果糖浆那样使用。如果把饮食中的高果糖浆都换成蜂蜜,会怎么样呢?至少在在科学家们看来,果糖产生的不良后果大概还是难以避免。

葡萄糖和玉米糖浆不够甜,而热量同样高;高果糖浆、蔗糖和蜂蜜不仅产生肥胖、糖尿病以及龋齿等直接后果,还跟癌症、三高等症状有关;至于甜味剂,化学合成的出身让他们始终背负着原罪。会有人哀叹现在到底还能吃什么?但是,陷入困境的甜蜜不是现在的错——在我们不知道这个困境的以前,它就已经存在。现在,它只是暴露于我们面前。只要我们还希望甜蜜,就不得不在这个困境中挣扎。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浪博客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