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典委员会(USP)今天发布的报告重点揭示,自2010年以来食品掺假或“食品欺诈”的发生率增加了60%,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USP食品掺假数据库是用来跟踪当今食品供应链中易受到欺诈性操作的食品信息。海鲜,乳化剂和柠檬汁就在这800个新增的入库案例之中。
虽然如今蓄意和恶意掺假比较稀少,但是它仍然在发生——主要来自不法生产商的进口产品。因环境问题,包装问题等因素造成的无意掺假也时有发生。虽然它很少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因贪婪引起的食品掺假仍猖獗不止。
第一代数据库编制了1980年和2010年之间公布的1300条食品掺假事件记录。(见图片廊:食品安全——污染和掺假的食品)。新建的记录总数增加了60%——大部分来自2011年和2012年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新发表的信息。
发表在2012年4月5日食品科学杂志上的数据库初步分析显示,牛奶、植物油、调味料构成了食品掺假事件的主要类别。USP科学家对新信息的分析显示2011年和2012年的趋势类似,同时将海鲜(鱼,虾),乳化剂和柠檬汁新列入易发生掺假的食品类别。
在新入库的学术期刊信息中,位于前列的食品原配料是橄榄油,牛奶,藏红花,蜂蜜和咖啡(在1980年至2010年的分析记录中位也列前七名),其次是茶,鱼,乳化剂(常用于果汁/饮料,以改善外观和产品新鲜度)以及黑胡椒(1980年至2010年未排在前25位)。
审查数据库中来自新媒体和其他报道的信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牛奶,鱼,姜黄,辣椒粉,食用油(在1980年至2010年都位列前12位),其次是虾,柠檬汁和枫糖浆(1980年至2010年都没有排入前25位)。
重点关注领域
牛奶,植物油和调味品。该数据库记录了印度用水稀释和三聚氰胺掺假的液态牛奶,南美用麦芽糊精类填充料稀释奶粉以及用植物油充当乳脂的案例。在油产品类别中,用其他廉价的植物油替代橄榄油的行为无处不在,而所谓的“地沟油”(废油改做食用油)就是中国记录在案的。在调味料方面,数据库列举了用低廉的香料或填料掺假甚至替代香料的例子。
海鲜。美国每年出售价值800亿美元的海鲜,进口的鱼类超过80种,海鲜成为一宗大业务——因此也是一个重大的欺诈问题。记录在案的海鲜掺假包括玉梭鱼销售,经常欺骗性的贴上白鲔鱼和鲳鱼的标签。玉梭鱼在意大利和日本是被禁止的,而其他国家也已对玉梭鱼的贸易和消费发出警告。玉梭鱼的蜡状酯含量高,很可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形式的食物中毒——带鰆毒毒或蛇鲭鱼毒。数据库记录的另一个海鲜掺假案例是与河豚鱼有关,事件发生在美国,河豚鱼被误导为安康鱼以逃避进口等限制。河豚鱼会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乳化剂。2011年的事件等同于几年前中国乳制品三聚氰胺丑闻,众多的数据记录证明廉价的增塑剂二(2 - 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DEHP)及相关的邻苯二甲酸盐替代了棕榈油或其他准许的配料添加于果汁、果酱等产品中。这种掺假行为波及范围巨大:涉及了来自315家公司的877种食品;206种产品出口到多达22个国家;台湾有大约4000的潜在受害者。DEHP的安全隐患将导致癌症和儿童生殖器官发育不良。 DEHP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例如密封件和包装),但是允许转移到食品中的量是严格控制的,不能超过1.5ppm;而在已报道的食品及食品补充剂欺诈案例中,DEHP含量已高达2-34ppm甚至8700pp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