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被禁14年之久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也将迎来自己的解禁日。曾被视为 “白色污染”的代名词,却被国家发改委于今年2月份突然解禁,并于5月1日起生效执行。
发泡塑料餐具可以回收再利用以及欧美、日本等国家一直在生产使用是发改委给出的两条解禁理由。对此,社会各方说法不一,相关人士纷表质疑。那么,与14年前相比,现行的垃圾回收机制能否应对发泡餐具的二度出笼?变废为宝是现实存在还是主观臆测?别人在做的事情我们是不是一定能做?记者就上述问题对身边现实状况展开调查。
回收无门,变废为宝的愿望沦为变废为害的祸因
“发泡餐具可以回收再利用。”这的确是一个听上去很美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在现实中站得住脚吗?
山西民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是省内该行业一家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公司经理郄卫东谈起发泡餐具的回收再利用很是纠结:“我们曾经想做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项目,但最终因没有回收渠道而放弃。这一项目在国外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做起来,是因为政府对地沟油的流向有法律层面的硬性要求,必须集中交到法定的回收地点,这样提炼企业才能有稳定的原料供应,而这种事情靠企业自身是做不了的,必须靠政府作为。同样,一次性发泡餐具再利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们尚未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回收渠道,企业一年回收的原料仅能满足一两个月的生产需求,根本无法存活。”
“我们不收发泡餐具,收回来没用,那个东西卖不出去,没人要。”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废品回收公司调查时,公司老板这样说。看着满院子的各类废品,记者指着用于家电包装的发泡塑料问道:“这也是发泡塑料,你们为什么就收?”老板说,那个东西有人要,拿回去可以制作餐盒,但用过的发泡餐盒就没人收了。
在随后对两家废品回收点的走访中,记者得到了同样答复。看来,在回收环节上就已成空白,之后的再生利用之说恐怕只是有关部门一厢情愿的虚妄之想。
对此,太原市生活废弃物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以前在供销社系统设有统一的垃圾回收部门,现在这一渠道已被各类私人回收站点所取代,大家都向钱看,垃圾回收无法做到统一运转。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发泡塑料餐具也在使用,但人家的垃圾分类在法规制定、政府补贴等方面已经非常规范。而我们目前很多城市连垃圾终端处理都力不从心,更别说分类回收了。
谈及解禁,太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强坦言,作为民间环保组织,对此持反对态度。当初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就是因为环境压力太大,今天这些压力依然存在。在太原,志愿者拍摄的一些垃圾围城图片触目惊心。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回收环节还是空白,有关部门只不过为解禁在主观上找了几条理由,这些理由在现实中并不成立。
生产无序,解禁带来了谁的盛宴、谁的忧患
“原料消耗少,垃圾产生量低,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这是某些机构力挺解禁的一个理由。在现实中,发泡塑料餐具到底能否装进“绿色、环保”的大筐里呢?
郄卫东告诉记者,一方面,由于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门槛太低,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基本都是小作坊。与国有正规企业相比,其在卫生条件、产品质量、用工成本、上缴税费等方面都难以监管,二者竞争成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最终导致结果是,充斥市场的一次性发泡餐具基本都来自那些小作坊,其利润点可高达200%。另一方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其再生利用过程中,需要经过破碎、清洗、消泡、加温等工序,其生产成本比直接进原料生产还要高。我国目前在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方面,立法工作尚属空白,这部分高出成本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只能靠企业自己买单,所以一般正规企业不敢轻易尝试。
山西省塑料协会秘书长赵军也有忧虑,他说,虽然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山西目前对塑料产品的回收利用率极低,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利用方面,尚没有一家正规企业。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讲,由于市场需求原因,回收的发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制作成发泡塑料餐具才有利可图。在这一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发泡塑料餐具含油多不易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十分严重。
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对市场上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的溶出物主要成分是工业碳酸钙,同时还含有铅、铬等有害物质。对此,人们质疑,解禁的前提是生产谁来监管?废品谁来回收?如果这两个前提没有解决,解禁无疑会危害百姓健康,加重环境污染,节省那点原材料和为此付出的健康与环境代价相比微不足道。
市场无情,环保产业立足未稳,期待政策护佑
太原市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场长柴润生建议,垃圾管理应该遵循无害化、减量化原则,从减量化角度考虑,应该尽量减少一次性商品的生产使用。
太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强再三重申,现在依然处在边发展边污染阶段,环境破坏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环境质量水平仍在不断下降,尚未稳定在一个层面上。对此,政策必须显现其导向作用,该禁止的一定要禁止,但此次对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政策制定上,却是明知道有问题还要放开。
据报道,从2000年6月14日开始,上海推行了《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生产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厂家每只收取3分钱的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处理费。但据媒体调查,上海实施“三分钱”工程的直接结果就是,由于产品价格高卖不动,而其他地区生产的产品却借机占领了上海市场,导致“三分钱”工程彻底瘫痪。
作为山西第一家生产无纺布的企业,郄卫东展示了他们用无纺布制作的超市购物袋,由于是一种可降解材料,比塑料制购物袋价格要高些。郄卫东很无奈:产品已生产出3个多月,但市场推广非常困难,其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消费者会认为环保是全社会的公共问题,凭什么要我们自己花钱去买更贵的产品?
不难想见,当价格低廉的发泡塑料餐具卷土重来之日,被提倡使用的可降解环保餐盒恐将陷入雪上加霜的困境。环保产品的市场之路本就不易,在其立足未稳之际,扶一把还是推一下,此时,政策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