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进药店能否重建奶粉业信任?

foodaily转载
2013.09.25

在问题食品接连曝光的当下,奶粉业正面临着信任危机。商场、超市、母婴店、网店、食品店这些普通的食品监管系统,并不能保障奶粉的质量。而引入药店流通体系,正是从销售渠道着手重建奶粉业的信任。

前日,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兼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表示,北京作为试点城市,包括国内外10个品牌的婴儿奶粉将在10月进入北京金象、同仁堂、全新等药店销售,并以专柜和ATM机自售模式为主。

作为强化奶粉监管的手段之一,奶粉进药店的销售模式,在今年6月就已确定下来了。彼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专柜专区销售,试行药店专柜销售”。真正从制度层面确立增设药店为奶粉的销售管道。

通过药店专柜以及ATM机销售奶粉,是对奶粉质量监管的提档升级。以往,奶粉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商场、超市、母婴店、网店、食品店,奶粉适用的是普通的食品监管系统。在问题食品接连曝光的当下,一方面整个食品监督体系难让人放心,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上有关奶粉的负面新闻时有曝光,奶粉信任的颓势,催生出各种代购行为。但这种代购既不具备推广的可能性,也无法解决国内市场上的奶粉质量问题。引入药店流通体系,正是从销售渠道着手重建奶粉业的信任。

众所周知,药品在运输、仓储以及存放等环节,对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严苛的药品流通体系能尽可能保证药品从出厂到销售环节的安全。因此,奶粉进药店,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在香港地区,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有60%通过药店渠道销售。奶粉进药店销售,等于用监督药品的规格来监督奶粉,在压缩中间多次倒手环节同时,通过第三方进行统一采购、配送,保证流通过程的安全。

但正如奶粉进药店的初衷所示,药店流通体系作为一种渠道建设,对于奶粉质量的监控,主要还是在出厂之后。至于出厂前诸多环节的监管,药品流通管理体系恐怕爱莫能助。问题的关键是,国内奶粉行业出现的问题,多数得追溯到生产环节中去,尤其是奶源的质量安全。当然,流通体系有倒逼的作用,奶粉进药店的资格准入,能将一些问题产品拒之门外,但这种后端的倒逼不能代替前端的监管。

退一步讲,即便药品流通管理体系具备识别问题奶粉的能力,这套识别机制是不是能高效地运转起来也得另说。药品监督体系比普通食品的监督规格要高,但规格高,不意味着就达到了让人放心满意的安全级别。这些年,食品问题接连曝光,药品问题曝光也不少,比较典型的如毒胶囊事件。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奶粉业信任的重建,药品流通体系的引入只能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从奶粉行业的特点来看,进药店销售是大势所趋。通过药店的封闭式运输管理体系,确保流通全程的安全;同时,药店配备的专业化药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建议。不过,也不要就此夸大药店销售奶粉的意义,药品流通体系注定承载不起奶粉质量安全的宏大命题。对于奶粉行业的建设和监管而言,还是得回到源头,从牧场、饲料的质量安全等前端环节的监管入手,把药品流通的那种高要求引入奶粉生产的每个环节。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foodaily转载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