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今年7月的“槟榔致癌说”,经过媒体的报道,引发热议,然而时隔不到两个月,舆论骤然转向,槟榔从“一级致癌物”咸鱼翻生为致癌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令人吊诡的是,两种说法都以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报告为依据,但是却推导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让人身陷云雾。事实上,这并不是槟榔产业第一次出现观点矛盾的情况。早在2003年,就有湖南媒体引述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称槟榔致癌,当时,这一观点引来大批专业人士辟谣,舆论同样出现反复。
如果长期观察槟榔产业,不难发现,“槟榔致癌说”隔一段时间就会卷土重来,而每次“致癌说”只要出现,必会在短时间内遭受各方质疑,从而暂时销声匿迹。针对这一现象,时代周报记者多方调查采访,却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疑点,槟榔企业、口腔专家各执一词,甚至有发布致癌观点的专家遭到生命威胁。
而争议因何而起?舆论为何反复?拨开争议的迷雾,深入观察槟榔产业背后的经济博弈,真相似乎变得清晰起来。
论频现乌龙
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槟榔为“一级致癌物“,被列入“黑名单”。“一级致癌物”的说法来自于IARC的调查报告,而“一级”意味着致癌的证据已经非常确凿。
当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副主任张胜作为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湖南)的口腔癌,60%左右都是跟吃槟榔有关。”而短短2个月之后,业界对于槟榔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而重要依据之一仍然是IARC的报告。
9月22日,有媒体称报道称“我国槟榔消费区患口腔癌人数与全国没有差异”。记者还采访了5位重量级专家,称作为槟榔食用大省的湖南省“口腔癌的死亡率,与全国的口腔癌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此次报道中,记者采访了国内口腔医学泰斗级的专家章魁华,章魁华曾作为2003年中国大陆唯一应邀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所召集的槟榔专题研究会,据他表示,2003年IARC会议上的一个定论是,咀嚼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的亚硝胺,只要不和烟放在一起嚼,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此后,“槟榔只要不和烟放在一起嚼,致癌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在媒体的报道中反复出现,争议似乎盖棺定论,但舆论前后的不一的说辞仍然引起了外界的质疑。“媒体前后两个月的报道截然不同。之前的口气毋庸置疑,后面又辟谣。如果都是医学的研究结果,应该是客观的,有一致的结论。”关注此报道的湖南某高校传播学院讲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舆论转向的前一天,9月21日,有媒体报道了“槟榔价格暴跌80%,百万农户损失惨重”的消息。据了解,我国槟榔种植主要集中在海南省,光是种植农户就超过230万人,而在槟榔深加工集中的湖南省,槟榔产业的产值超过百亿元,有40万从业人员。舆论转向是否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考虑,令人质疑。“槟榔是一个地域性的新闻,而经媒体报道,可能会导致一个行业休克式的死亡,因此舆论要特别谨慎客观。”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梁剑芳表达了他的担忧。
抛开经济和舆论,槟榔到底是否致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槟榔致癌早有定论
事实上,“槟榔致癌说”在国外学界早有定论。时代周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2003年8月7日特别刊物第85卷中,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此结论令医学界长期以来对嚼食槟榔与致癌之间因果关系的怀疑得到了确认。
而早在1985年,IARC进行的一项评估认定,咀嚼槟榔制品和烟草对人体有致癌作用。2003年,IARC所作评估则进一步得出结论,认定咀嚼槟榔制品,即使并不同时咀嚼烟草,也还是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IARC的结论如此清晰,为何曾经参与2003年评估的章魁华教授的说法,却与之完全相反?
时代周报记者多次试图通过其工作单位及中华口腔医学会三位成员联络到章魁华教授本人,均被拒绝。事实上,章魁华教授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已经88岁高龄,退休多年。有行业内人士对此质疑“虽然章是口腔科方面的泰斗,但从未发表一篇关于槟榔与对口腔影响方面的论文”。面对IARC的报告,槟榔从业者却给予了否认。“说湖南槟榔致癌的报道这是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槟榔碱主要存在于果核里,而我们吃的是果壳。”湖南皇爷槟榔的总经理坚决地说。
不仅皇爷槟榔高管,湖南省多家槟榔企业高管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都不认可IARC研究报告的结果。不认可的原因主要在于,IARC的报告并没有在湖南湘潭地区取样。
“简单地说槟榔致癌是不对的,台湾、印度的吃法可能会更容易致癌。湖南槟榔生产的制作工艺降低了槟榔碱的含量。”一位不愿具名的槟榔从业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大部分口腔专家并不认同这一说法,“槟榔致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早有定论的。湖南的加工方法不会导致槟榔碱的降低,石灰等添加物反而增加碱性。”广东某医院口腔科主任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而湖南省口腔癌数据成为另一个争论焦点,“我们湖南省的口腔癌的死亡率,与全国的口腔癌的死亡率,是没有显著差异。”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防治科主任医师刘富强在采访中表示。
对于这一观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博士钟凯给予了驳斥,“湘潭人口腔癌的死亡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口腔癌的发病率呢?”钟凯认为刘富强的说法是混淆概念。
“比方说,吸烟的1万人有100人癌症,死10人。不吸烟的,1万人有10人癌症,死1人。癌症死亡率一样,都是10%。癌症发病率差10倍。”钟凯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数据显示,湖南地区的口腔癌患病率,即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正呈逐年上升之势。1985年,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翦新进行的调查显示,从湘潭市榔咀嚼者OSF患病率为0.96%。而到了2009年,湖南湘雅第二医院凌天牖教授组织的流行病调查显示,整个湖南省槟榔咀嚼者OSF患病率为6.81%。湘雅医院口腔科另一项报告亦显示,而长沙地区槟榔咀嚼者OSF患病率为7.03%。
而近20年,正是槟榔这一食品不断从湘潭地区不断扩张,人均消费量不断增加的黄金时期。面对“槟榔致癌说”的定论,为何舆论却突然转向,专家观点出现矛盾?实际上,槟榔致癌说的争论已经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利益催生公关封口
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多名之前持“槟榔致癌”观点的专家回绝了采访,甚至有些专家对记者透露遭到外界威胁和封口。
为了进一步确认槟榔是否致癌,时代周报记者试图联络,长期以来都明确持有“槟榔致癌”观点的专家,然而在舆论转向之后,这些专家的发言却变得颇为谨慎。
“湖南医院的医生肯定不敢再多发表致癌言论,生意人为了利益,已经有人说要花钱买他们的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口腔医生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一消息后,便匆匆挂了电话。
“封口买命”这样的江湖手段,似乎在槟榔行业里已经不是什么秘闻。2010年,一名曾深入槟榔厂内卧底的新闻院系大学生,在身份暴露后受到警告:“如果报道此事,几个厂家会联合出资80万购买他的人头。”2011年,湘雅附二医院口腔科主任吴汉江教授也对媒体称,研究槟榔问题的几个教授,包括他本人,都受到过威胁,不准发声。
“医生们不愿意说,也不敢说了。熏制和添加剂不会降低槟榔致癌毒性,我走访了很多医院、患者,我当然知道情况。”湖南槟榔消费者维权第一案的代理律师陈平凡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道,“我曾受到威胁,如果继续打槟榔官司,小心你的命。”
而舆论的转向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承认“槟榔致癌”对于槟榔产业将带来巨大的打击。据了解,自今年的“槟榔致癌说”披露以来,海南槟榔青果的收购价格应声下跌,农户损失惨重。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仅槟榔青果这一项,就使得全海南种植槟榔的230万农民减收30个亿。
“7月中旬到8月中旬受到冲击最大,省外销售量下滑60%-80%,省内下滑30%。而目前销售量在慢慢恢复中。”新晋上任的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会长朱利明对记者坦承。
舆论的转向也就不难理解。“湖南当地的槟榔业的人一定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公关。否则很难解释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谙熟媒体、企业和政府之间微妙关系的某媒体人士透露道。
成瘾性推动消费产值已超百亿元
中国槟榔产业现状调查
槟榔致癌传谣和辟谣,牵扯出来的是一个巨大的槟榔产业链。其上游是海省230万槟榔种植农户,中游是价值近百亿的湖南槟榔加工行企业及4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而槟榔的专业销售团队也正在不断扩展,向全国延伸。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
“在湘潭很多地方的街上,常常看到一团团黑乎乎的。经常有人‘呸’的一口就吐出了槟榔渣。地上到处可以看见槟榔渣,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槟榔的臭味。”某知名媒体评论员孙先生,曾经在湖南生活了10年,他感觉吃湖南人到处都在吃槟榔,而且不是很雅。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亿人槟榔食用者,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台湾和湖南,三地吃槟榔的方式差距非常大。前两者是槟榔原产地,当地人主要食用新鲜的槟榔。而湖南离槟榔产地遥遥千里,为了长途运输和保鲜,所以发展出烘干、入味的工艺,吃的是“槟榔干果的纤维外壳”。
虽然吃法完全不同,但槟榔皆流行于底层民众间。印度街头巷尾的槟榔食用者大都是车夫苦力等。台湾亦流行着“槟榔妹”等暗含色情意味的文化。而在湖南的槟榔广告中,吃槟榔的经典形象就是肥头大耳、光头、戴着金链子。
“几百年前湘潭发生过瘟疫,槟榔有预防作用,所以湘潭这个地方最早开始吃槟榔。湖南天气比较冷,而冷槟榔会让人发热,像喝酒一样。我曾经见过有人大冬天,吃槟榔吃到打赤膊,浑身发汗。槟榔还有社交的功能,大家见面向相互递烟一样,你敬我、我敬你。婚宴酒席上烟和槟榔都是一起发的。”湘潭人黄小姐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她的记忆里,槟榔在自己小时候,只是小孩子的零食,没有那么醉人。到初中,槟榔忽然变成大人的零食非常流行。而现在,槟榔成了男女老少的心头好,到处都可以见到广告。
槟榔特有臭味,让口腔发麻,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这种不快令第一次吃槟榔的人大都难以下咽。而真正喜欢吃槟榔的人则感觉完全不同。“嚼就是味,发发汗去湿气。嚼得青筋凸起,胸梗,发汗,头晕,好醉人的。开车上班十多分钟的路起码都要嚼半包!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湘潭的李先生这样描述嚼槟榔上瘾的感觉。
槟榔行业一般把消费者划分为潜在消费者、一般消费者、重度消费者,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培育。而几位槟榔重度食用者向记者表示,刚开始吃一天就吃两三片,到后来一天两三包都不够,一旦吃上就很难戒掉。
目前仅湖南省就有数千万的槟榔消费者。而槟榔正在被越来也多的人消费,槟榔这个产业也在人们认识和国家监管的模糊地带飞速发展。
产值已超百亿元
“十年前根本没有这么多槟榔品牌,而最近五六年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槟榔的价格也一路走高。从最早的2元的糊涂味,到后面3元橘黄色包装的糊涂味,再到红色包装的5块小龙王。现在25克的老湘潭5元,45克的卖到10元。价格跟烟差不多了。”嗜吃槟榔的李先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槟榔制造加工业出现不过短短20年,而最近十年正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最初一把菜刀、一个盆子、一块砧板夫妻店似的“散兵游勇”,到如今规模企业50余家、年加工量20万吨、年产值近百亿的食品加工龙头行业。
“最初槟榔企业就是一个个小作坊,主要靠手工生产。现在都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了,50%以上的工序实现的机械化。”槟榔企业高层管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企业起来和倒下。与烟草不同,槟榔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不断吸引民营资本进入,竞争十分残酷。
“我从事槟榔行业十多年,见证过倒掉品牌太多了,根本无法统计。很多品牌是从作坊式,慢慢做大,甚至做到几百万的规模还会被淘汰。因此这个行业不断有人进入和死掉。这个行业的门槛很低,门槛就是每个厂家他的特点,味道被接受,每个产品都有一个核心的研发部门,需要添加很多添加剂,这是非常核心的机密。
而关于槟榔行业造富的神话也是一个接一个。当地人盛传“胖哥”品牌是由一个残疾人,凭着独特的口味在一条街上慢慢做起来,成为一个年产值近10亿的规模企业。而与他同在一条街上的很多小店都倒闭了。
在残酷的竞争中,槟榔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7个比较大的品牌:小龙王、胖哥、口味王、宾之郎、皇爷和伍子醉、友文,年产值均达到亿元以上。
“之所以一个公司开发出不同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口味。槟榔是个快速消费品,需要不断创新和变换口味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皇爷的一位销售总监这样分析槟榔企业的品牌策略。
据了解,槟榔行业下游的深加工企业每年就在以20%的速度增长。资料显示,2003湖南全省槟榔销售额突破13亿元,而2011年已经达到50亿元。2012年,以海南槟榔为原料的湖南槟榔产业链年产值近60亿元,而2013年已经超过80亿。而根据槟榔行业协会透露的目标,2016年,湖南槟榔产业产值将达到150亿元,上缴利税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槟榔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槟榔种植产业。近20年来,海南槟榔种植面积神话般的速度迅猛扩张。据统计,1982年,海南全省槟榔面积只有1.8万亩,2001年达到了44.8万亩,而2011年已经上升到118万亩。槟榔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海南省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农作物,产量达全国95%。
2013年海南全省槟榔面积达120万亩,槟榔产量将突破50万吨,如果按照往年的平均价格,产值将达到200亿,槟榔收入平均占海南省农民全年收入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槟榔的收购价也是节节攀升。最高价出现在2006年,达到每公斤70元。而湖南槟榔种植农户透露,槟榔种植成本价也就是每斤1.2元左右。
槟榔国标急需出台
槟榔产业失控的根结在于“无据可控”。截止到2012年,我国槟榔产业产值已经超过百亿元,但对于槟榔生产、食用却没有任何说明和标准,而这导致了槟榔产业争论频发,发展受阻的现状。
槟榔致癌在国外学界早有定论,但在国内争论十几年,却一直没有权威部门发声,乃至企业屡次受损、专家相互掐架,实在不应该。事实上,“槟榔致癌”并不可怕,如同香烟一样,因为其具有成瘾性,就算致癌仍然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在槟榔流行的印度,商业化生产的槟榔果已被要求贴上明显的警告标签,恰如“吸烟有害健康”,而印度的槟榔食用者对此表示欢迎。可怕的是为了一时之利,用各种手段试图掩盖槟榔致癌的事实。这不但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从长远看,对于槟榔产业的发展并不利。
公关和威胁只能睹一时的嘴,并不能永久性地将槟榔“洗白”,反而会带来更多质疑和真正的谣言,近年来,关于槟榔致癌的说法沉沉浮浮,而每次槟榔致癌的说法出现,都会造成槟榔产业的大量损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不如疏”,与其遮遮掩掩,倒不如大大方方公布研究结果,堂堂正正承认,如此,虽然在短期内会给槟榔产业带来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槟榔产业从此摆脱质疑,寻找到可控的发展之路。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政府、企业对于消费者负责任的正确态度。
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一直将槟榔归为食品进行管理的现状急需改变,政府对于槟榔产业的监管不容缺失,而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槟榔走向可控的必由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