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背后:星巴克专宰中国人?

foodaily转载
2013.10.17

最近有媒体报道星巴克在中国售价为物料成本的10亚太区利润率为欧洲16,直斥其为价格歧视暴利,还大呼中国守土有责。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似曾相识的言论呢?

星巴克在中国确实卖得贵,但谈不上暴利

星巴克在中国卖得贵、利润率高,这都是事实

每隔一段时间,某行业某产品存暴利的新闻就会出现一次,上一次是眼镜,这次是星巴克。报道的路数也基本差不多,用原材料价格低配以产品售价高证明该产品(行业)存在暴利。这种新闻一次两次三次,无商不奸就会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报道出来的另一层含义似乎是,有关部门应该出手了,治一治这些贪婪无度的商人。

星巴克这次受到抨击,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卖得居然比美国还要贵。按理说,美国(外国)的品牌在美国(当地)卖得比中国便宜,本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但我们还是要考究一下,对于星巴克而言,这是不是事实。下表列出了几个国家和地区星巴克基本款中杯的售价,不难发现,即使不考虑差距悬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从价格考虑,星巴克在中国的售价也仅仅比巴黎、东京便宜。

7个国家或地区星巴克中杯基本款价格对比,2012年数据

当然,要判断星巴克在中国是不是所谓暴利,首先应该去看它的财报。根据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同比增长0.1%6830万美元,营业利润率为32%,而美洲区利润率为21.1%,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营业利润率仅为1.9%。由此可见,中国/亚太区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洲,也比美国本土要高出一截。从去年整个财年来看,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为27%,美洲区利润率为20.88%,而EMEA营业利润率仅为可怜的0.9%

2012财年星巴克中国、亚太区利润率为27%

对比欧洲和美洲,星巴克在中国的利润率确实挺高,对于这一点,星巴克自己都大方承认,20124月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对于星巴克来说是高利润率市场

但利润率仅比美国高6个百分点,也显示了以物料成本或售价计算暴利的荒谬

媒体喜欢给企业算成本,尤其爱算原材料成本(物料成本),去年指责iPhone硬件不值钱却卖高价;今年指责眼镜行业镜框、镜片不值钱,却也能卖个千八百;这次指责星巴克的咖啡豆廉价,只有星巴克饮品十分之一左右的价格。类似的说法,无非是想引导读者接受成本决定价格的思维,最终证明自己暴利的说法是存在的。

稍微懂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成本,很多时候对价格的构成并不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以星巴克为例,《华尔街日报》根据星巴克去年年报,绘制了一幅中国星巴克大杯拿铁定价依据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占比星巴克大杯拿铁价格构成最大的,是租金一项,占26%,其次是门店营业支出,占15%,第三才是原材料,占13%。如果不把定价全貌展示出来,只谈咖啡豆的价格有多低、或者只谈中国的一个星巴克马克杯卖得比美国贵一倍,显然有故意误导之嫌。

华尔街日报根据星巴克2012年年报绘制的定价构成图

所谓暴利,其法律概念是指生产者、经营者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超过合理幅度的利润。即使星巴克在中国27%的利润率较高,也要证明这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才可以。对于中国很多国有企业,这样的不正当手段,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内幕交易、行政垄断等。而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咖啡市场,星巴克异军突起,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只能证明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而星巴克在华施暴榨取暴利,甚至守土有责的说法,则是不知所云。

况且,星巴克昨天也对外界回应了质疑,称之所以星巴克中国及亚太地区账面利润率很高,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地区其他经营形式(合资门店、加盟门店)占比较高,而财务报告只计入这些门店的利润,直营店却要体现各项成本以及最终的利润,因此直营店占比较少导致该地区的利润率高于北美等地区。我们根据星巴克去年年报,可以查到,星巴克在亚太,80%都是特许加盟店,只有20%是直营。

星巴克凭什么在中国卖高价?

卖高价是星巴克基于在中国的定价策略

中国是喝茶的国家,美国是喝咖啡的国家,即使时代在发展,口味会变化,想让中国人都接受有苦味的咖啡,也非易事。想想看,一个第一次去星巴克的中国人,看到拿铁,焦糖玛琪朵,摩卡,卡布奇洛这样的名字,会多云里雾里。常看美剧的人会发现,很多美国人牙没刷脸没洗,先睡眼惺忪地冲进咖啡馆抓一杯咖啡走,这是最稀松平常的事。

基于这个原因,首先决定了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不会很大,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星巴克2012财年总营收132.9亿美元中,美洲占到99.36亿美元,中国、亚洲太平洋地区只有7.21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的星巴克虽然卖得贵,但是市场份额很小。

市场营销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少量消费不会有很高的价格敏感性。就像偶尔来北京的人不会抱怨这里食品的价格(假设北京食品价格高),因为他只是偶尔消费一次。只有大量消费后,顾客才会产生价格敏感,并想寻找廉价替代品。中国喜欢喝咖啡的这部分人基数相对较小,又有支付能力,那当然高价卖一杯是一杯。

即使把一杯卡布奇诺从25块降到25,喝惯了茶叶的大部分中国人可能还是不会改喝咖啡;喜欢喝咖啡的人也没法因此把消费量从一天一杯上升到一天五杯。所以,在中国每个销售点的收益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星巴克通过高价策略补贴了其在中国较低的销售量。

星巴克提供了中国人稀缺的休闲环境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星巴克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美国的优势项目——外卖,取而代之的是店内的舒适服务。在90年代后期,通过提供只有很少餐厅能提供的舒适环境,星巴克成为了朋友见面的绝佳场所。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作为一家咖啡店,应该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滞留空间。点一杯咖啡,打开苹果电脑,一坐一下午,这样的画面,在中国的星巴克里很常见。

去星巴克不带Mac不好意思上网

既然主要是休闲,次要是喝咖啡,那么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店不能太偏也不能太小。和美国比来,位置更好,店更大,能坐下来的地方更多。今年621日,星巴克19991月在中国大陆开设的首家门店,从北京国贸商城一层搬迁到国贸三期。对此,业界普遍持租金太贵的猜测。公开数据显示,国贸商城一期店铺租金月均每平方米超过1000元,年租金及人工成本超过700万元,租金约为国贸三期的两倍。而星巴克2012年在亚洲地区的平均单店营业额为82.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9万元。这种租金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星巴克的价格里。

物以稀为贵:现在的星巴克就是早期的麦当劳肯德基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了中国第一家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顾客如云,店外要排长长的队伍。衡以当时中国人的收入,肯德基价格不可谓不高。由于价高且外地没有,肯德基成为中国的稀缺资源,自然也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在麦当劳刚入中国的时候,还有人在里面办婚礼,可见当时去麦当劳是多么洋气的一件事。

如今肯德基在中国遍地都是,其超值午餐的价格已经十分屌丝,早已失去身份的识别度,被讥为垃圾食品。这就是物以多为贱。在任何一个国家星巴克都肯定不算高端,只是中国平均消费能力太低,才让低端的显得比较高端。这点其实星巴克和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策略相同,先做高端格调,然后随着国人收入增长,星巴克迟早会和肯麦一样平民化。

不必夸大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认为跨国公司宰中国人,潜台词是中国市场举足轻重

一些媒体在报道跨国公司价格歧视时,潜台词似乎就是没我们中国市场你就不行,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一种幻觉。中国遍地开花的家乐福超市,主要营收仍在法国,2012年,其中国市场营收55.83亿欧元,还不到其全球总营收865.58亿的7%;即便是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看到的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的营收也只占其总营收的7%左右。我们最常见的跨国公司中,只有百胜集团旗下的肯德基离开中国市场将会困难重重——肯德基在中国的营收占其总营收的51.4%,超过了其一半的份额。

跨国公司究竟有多依赖中国市场,少了中国市场,就会一蹶不振?《经济学人》7月发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中国市场并不那么吸引人了,一些公司的发展故事还起了警示作用,如卷入行贿门事件的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根据《经济学人》更早前的调查,全球金融危机令跨国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更为依赖中国市场,以期带来更多营收。但目前中国对于大多跨国公司而言,仍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这份报告基于对328名非中国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以及对大型外国跨国公司高管、商业学者和市场分析师的深入访谈而完成,这次调查中,只有8%受访者认为中国已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如果能客观地看待中国市场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性,至少不会在一遇到中外价格差异的时候,就甩出价格歧视守土有则的杀手锏,应该考虑下别人这么做的必要性。

结语

随着更多中国人有机会出国旅行或上网代购,大家自然会发现,从婴儿配方奶粉到手机再到汽车,他们购买各种商品的价格可能都要比国内便宜。这背后有税收差异的原因、有市场差异的原因,唯独很少有奸商的原因。我们还是少一点愤怒为好。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foodaily转载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