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食品国标

中华冷冻食品网
2013.11.01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抑或标准缺失、错乱,都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各地食品安全标准不一或混乱有极大关系。

按照规划,2013年底,将是食品国标清理的大限,数千项可被清除、重复、老旧的食品国标将告别历史舞台,届时,希望此起彼伏的质量安全事件也能随之偃旗息鼓

食品国标清理势在必行,但常识告诉我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食品国标乱象背后必然有其深层次原因,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制度方面的问题,也不应该被忽视。

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标准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制度,而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当中国制造遍布全世界,中国应该在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占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位。

解析食品国标:要符合国情也要照顾企业

食品中三聚氰胺没有检测标准乳品新国标是全世界最差标准包装饮用水标准之争某些食品标准20年未修订中国的农药兽药残留标准数量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一”……此起彼伏的质量安全事件背后,罪魁祸首往往都被锁定在了标准身上。

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中国的一些标准似乎难以承载其规范作用:有时候,其滞后、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候,它们互相打架、令人无所适从;再不然,就是根本找不到标准可依。

1963年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建立中国标准体系以来,中国标准化工作已经走过50年历程,但比起发达国家还是有数十年的发展差距。更何况,标准化工作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这一切,都要首先从完善我们的标准体系、理顺标准的层级管理、提升标准化水平开始。

Part A 国标现状

数字4934项食品国标可被清除

今年1月,卫生部启动了食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全面清理工作,计划于2013年底完成标准清理,2015年底完成标准整合。 这是一次食品标准领域的大扫除,旨在改变目前食品标准存在的散、乱、差,各标准间层次不清、交叉矛盾,部分标准老化、缺乏前瞻性等现象,通过整合建立起一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下称国标”),作为唯一的国家级食品强制标准。

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介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收集到5000多项现行有效的食品标准文本,这些标准来自15个国家部委。在剔除不属于食品标准的条目后,可列入清理范围的标准有4934项。

疑问:标准为什么爱打架”?

与此同时,标准打架在国内并不鲜见,今年发生的农夫山泉事件,就引发了一场关于标准的大讨论。事实上,针对包装饮用水的国标就有4项。另外,各地还对除天然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之外的其他包装饮用水制定了部分地方标准(下称地标”),浙江省的地标《瓶装饮用天然水》(DB33/383-2005)就是其中之一。

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工作专家技术组成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二部副主任王君告诉记者,在这次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工作中,标准中重复、交叉、矛盾的现象都有存在。

425日,卫计委下达《关于开展食品地方标准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到201312月底,完成食品地标清理工作,强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交叉、重复和矛盾

难题:标龄过老成普遍现象

按规定,每年要复审5000多项国标——无法承受的重负。在郎志正看来,标龄过老也是中国标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公众最为关心的食品标准为例,据《2011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统计,在我国现有的食品及相关标准中,标龄在5年以上的占了一半以上,标龄在10年以上的占了1/4,个别标准甚至已经超过20年未修订。

业内专家表示,标准的修订周期一般以45年为合理,10年乃至20年得不到修订的标准,其适用度必然会下降,进而严重影响标准的有效性。我国标准化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标龄太长,有的是几十年不变,一般要求5年至少要修订,但是现在做不到。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郎志正说。

关注:国标复审被忽略,且缺乏制度

国标制定分为九个阶段: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复审就是标准制定了一段时间以后,要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上产品生产的需要,需要对标准进行复审,周期一般掌握在5年左右,对其不适应的内容进行调整。国标委副主任孙晓康说。

曾任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的标准化问题专家李春田指出,标准怎么复审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像标准制定那样被高度重视,同时,对于标准复审,也拿不出像如何制定标准那样的一整套方法。

李春田指出,如果按5年一复审来计划,我国每年列入复审计划的标准都将在5000项以上,这是个无法承受的重负。因此他认为,在标准基数庞大、技术进步加快的今天,复审不是确保标准先进性的理想办法,而应该以实践来检验,也就是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来具体判定标准该不该修订。

Part B 国标制定争议

争议一:消费者VS企业,国标更该照顾谁?

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表示,标准的制定要征求企业的意见,是对的,但绝不能让某一个企业来主导标准的制定,《标准化法》亟待修订,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标准的资金由谁来出。

参考国际标准,制定一项标准的项目经费在每个10万美元以上,有些甚至超过50万美元,这些钱多用在数据采集和比对方面。而我国制定一项标准的项目经费大多在5万元~10万元。不少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不得不依靠项目组自己找钱完成。

实力强的企业不惧严标准,实力弱的不希望门槛太高。曾在某行业协会工作多年的艾莹透露,因此,会有企业向相关负责人塞钱打通关节。个别协会因此会网开一面,降低标准的部分甚至全部指标。

但也有人不赞同标准被企业绑架这种观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介绍,国内标准过去更多考虑是生产方,以企业为主要方向,国外在企业方面考虑得少一些,主要考虑产品能达到的水平。换言之,国际上的标准更多考虑的是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和利益,而国内标准很多时候要照顾企业。

争议二:就高还是就低,国标到底该迁就谁?

曹力(化名)是一家医用卫生材料企业的工程师,曾与5家业内领先企业着手制定国标。制定过程中,曹力认为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即对细菌的抑制率)应该达到100%我们公司已经这样做很多年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难,而另外几家企业则认为这太苛刻,很多企业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超过99%就可以。

讨论中,几乎对每一项指标,曹力的要求都比别人高,他总是和大家意见不一样,并发生争论。这个行业不大,中小企业占大多数,如果按照曹力设计的标准,国内市场现有产品基本上都不合格。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介绍:一项标准要通过审批,必须广泛征求行业的意见,中小企业都会包括在里面。所以从规则上就已经决定了,不能让大企业把标准定得特别高,门槛太高了,大多数企业进不来。

伏广伟表示: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本企业能达到的水平是一方面,还要考虑平均水平。标准应该是在基本的安全和环保前提下,不影响质量的最低指标。

艾莹认同曹力的意见:标准应该向高处走。因为从长远来看,高标准是有带动和刺激作用的,短期看可能卡了一些人的脖子,但这会逼着他们去自我提升,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争议三:政府VS协会,国标谁来定?

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不直接参与,而是授权第三方来负责标准化制定和管理工作,比如德国标准化学会(DIN)、英国标准协会(BSI)郎志正告诉记者。遵循市场化原则是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最大特点,基本形成了政府监督、授权机构负责、专业机构起草、全社会征求意见的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标准制定的公正性、透明度。

艾莹曾供职的行业协会,属于新兴产业领域,成立近十年来,关于行业名称都没有国家标准定义,而这是标准体系建立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因为主管这项工作的人认为,申请国家标准是很难的事。直到某一天,协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申请国标定义,结果竟很顺利地通过了,协会也因此掌握了更强的话语权。

有一件事很讽刺——艾莹要记者留意翻看标准的作者署名: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很多第一、第二作者都是协会或者标准牵头单位的领导。有的企业拿了10万块钱来做标准,就希望自己能排名第一,但有些人就是不肯让企业做第一作者,因为第一作者意味着在这个领域更有权威。企业感到委屈:标准是自己起草的,自己还出了钱,却只能屈居人后。 

艾莹说,自己工作过的行业协会中,很多工作如果没有利益驱动,就没有人去抓。制定标准,本来应该是项标准很高的工作,但是对于具体操作的人来说,它就是一件事情,态度认真、专业素质高一些的人来操作,质量就好一些;态度随便、业务水平低一点的人来干,就难免漏洞百出、七零八落。

Part C 国标视点

符合国情的标准才是最好的标准

标准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但在不少领域,常常有人争论,中国标准低于国际标准。

但有专家认为,仅仅通过比较标准数量的多少、指标的高低来判定我国标准低于国际水平有失偏颇。因为标准指标没有水平高低之分,适合本国情况的才是最好的。

标准问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在国际贸易上还是政治问题。郎志正表示,世界各国已经出台了种类繁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识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安全标准和福利标准等。

但是,中国的标准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尚有一定差距,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2012年两会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透露,10年来,我国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仍不到80%。采标,就是转化、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国内与国际产品标准要求不接轨,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品出口受阻。

尽管中国标准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采访中,不少参与标准制修订的专家都希望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标准不能包罗万象,不能一出产品质量问题,就拿标准开刀。

有了标准就万事大吉了?并非如此,还要抓好相应环节的管控,对生产过程的监管。在食品安全领域,要讲求田间地头正确的操作、对加工操作环节的控制。不让添加的物质添加在食品里了,这不是标准能管的。王君说。

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关乎各方利益,技术性、政策性、政治性很强。标准本身又有多种类别、多种性质,涉及各个产业,现又扩展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国标委主任陈钢表示,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复杂艰巨系统,从事标准化工作必须树立系统思想。据中国新闻周刊

【标准百科】

中国标准

按性质分类,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层级分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编号以GB开头;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以GB/T开头。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标准编号,比如农业是NY,轻工是QB。地方标准编号以DB开头。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标委(国家质检总局管理下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是国务院授权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分工负责是指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发布地方标准。

国标只是最低标准

在国标、行标、地标、企标的四级标准体系中,国标层次最高,企标最低。但这不意味着国标技术指标最高,企标技术指标最低。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产品质量和性能更优,常常会选择自己可以达到的更高技术指标,国家也鼓励企业制定严于上级标准的企标。国标是一个进入的门槛,对药品来说,你要达不到国标就是假药,国标不是最高标准,而是最低标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说。

100多项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国家标准委网站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向ISO/IEC提交并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达224项,其中103项已经正式发布为ISOIEC国际标准。截至2010年底,我国承担ISOTC/SC(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22个,承担IECTC/SC主席、副主席3;承担ISOTC/SC秘书处45个,承担IECTC/SC秘书处5个。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华冷冻食品网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