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减糖”已成趋势,零食“减盐”会成下一个风口吗?

食评方
2022.11.22
减盐势在必行,未来或将是新品牌破局的重大机遇。

来源:食评方(ID:spf_100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饮料市场近几年已经兴起一股低糖、零糖、代糖的潮流。


同时,一并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倡导国民“三减三健”,“减盐”居于首位。文件指出,将中国人食盐摄入推荐值从过去的6g/天缩减到5g/天。


那么,作为健康饮食“三减”(减盐、减油、减糖)中的“减盐”一环,能在食品工业中复制“无糖”饮料的趋势吗?


01

“控盐”势在必行


我们人体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盐,保证足够的钠含量,才能维护体内物质的平衡。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今在中国,更需要被强调的是摄入过量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显示,2012 年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盐摄入量为 10.5 克,再加上通过加工食品摄入的盐以及食物本身固有的盐,我国居民实际盐摄入量在 12 克左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摄入量(5 克)的 2 倍。



2019年7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居民食盐摄入的数据(包括全国900名儿童及26000名成人)显示,中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过去40年期间,成年人平均每日盐摄入量持续在10克以上。


长期高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引发中风和心脏病。而在中国,近40%的死亡是由中风和心脏病引起。201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 282 种死亡原因中,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头号死亡威胁。


除了这些直接的危害之外,高盐食物往往还含有高脂肪和高热量,导致总卡路里摄入过多,引发超重和肥胖问题。因此,减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慢性病干预策略之一。


但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对于咸味零食的“偏好”超越了其他国家。根据英敏特发布的数据,亚洲引领着全球五分之四的咸味零食创新。而中国市场推出的咸味零食新品数量在2018年全球咸味零食新品总数中位居第一。



中国零食市场几乎每一个品类都被食盐调味料高度渗透。町芒研究院数据显示,常见的77种休闲零食中,有95%属于高钠零食。


在休闲零食增速最快的前五大品类中,休闲卤制品、膨化食品、炒货和蜜饯占据了四个席位,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大盐田”。


比如螺蛳粉、凤爪、鸭脖等卤制食品,烧烤、小龙虾等夜宵王者,以及辣条、方便面等零食霸主,它们无不例外都具有重口味的特点,而重口味的打造,最离不开的调料就是——盐


虽然大家知道摄入高盐不利健康,但在“好吃”的诱惑面前,身体仍然很诚实。


你能想象,当螺狮粉变成“清汤挂面”,火锅变成“水煮菜”……这样的“索然无味”是不是已经让美食失去了“灵魂”?


02

“减糖”容易“减盐”难


减糖之所以成为饮料风潮,与“代糖”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既要甜也要养生”的需求有关。


比如随着元气森林的无糖气泡水在2020年出圈,其中的代糖原料“赤藓糖醇”也越来越被消费者所知。赤藓糖醇,甜度是普通蔗糖的70%,具有低吸湿性,是代糖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产业。跟其他糖醇不同,赤藓糖醇几乎不会产生任何热量,因其分子独特结构的原因几乎不会被人体所吸收。



但与“减糖”相比,“减盐”的问题在于一是很难实现“减盐不减味”,二是目前还很难找到像“代糖”那样的调味替代品。


不仅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中离不开盐,企业减盐同样很难。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减盐不像减糖,只要少放糖或者放代糖就可以。”中国注册营养师吴佳接收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在很多加工食品里,盐是一种很必要的添加剂,能起到防腐、保持持水性和嫩度等作用,比如我们经常吃的火腿肠。如果把盐改了,可能整个配方都得改,这对工艺是很大的考验。



那么,有没有可能像代糖一样,找到一种“代盐”呢?要知道,和甜味产生的机制不同,盐诱人的风味来自钠离子本身。但人工制造钠离子的“仿制品”还处在试验阶段,真正称得上“代盐”的调料还未出现。


“目前盐的替代品还是很少的,食品工业上比较常见的一个方法是用氯化钾代替氯化钠,比如市场上见到的低钠盐。但钾的味道不太好,会有一点淡淡的苦味,有的人是适应不了的。”吴佳告诉记者。


因此,从某种角度讲,当前“减盐”更有赖于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意识提升。但可喜的是,从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仍然还是有很多消费者、企业、行业协会在积极响应“减盐”行动。


03

“减盐”大势不可逆


从政策端看,减盐行动在政府层面早有行动。2017年,中国明确提出了减盐计划。国务院印发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的目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提倡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



而消费者也逐渐开始觉醒。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的一份报告显示,有高达9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曾试图减少盐的摄入量,55%的人会在烹饪时少放盐,超三分之一的消费者会少放味精和酱油。四分之一的已婚且有一个孩子的消费者会在意酱油产品的盐分高低。


首先是调味品行业开始行动。尤其是酱油品类率先动身,不少品牌在普通酱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矩阵,相继开发出零添加、减盐、低盐、有机等新品类酱油。《尼尔森2020零售数据》显示,中国市场2020年零添加酱油与减盐酱油增速分别为38%和82%。



3月22日,涪陵榨菜乌江榨菜全系产品升级,正式推出乌江轻盐榨菜,据了解,该产品的推出是响应国家低盐号召,以减盐30%以上锚定轻盐产品赛道。



同时,更多休闲零食商家也开始着手减盐行动。


百事2016年宣布将在2025年减少产品中的糖、盐和脂肪含量,并推出了一款减盐50%的系列薯片;



亿滋在2017年已经达成减少其投资品牌5%的钠含量,并将继续推行减盐;


2018年,良品铺子开始探索零食的“四减”:减糖、减脂、减防腐剂、减盐,并推出了无添加话梅、代餐粉等一系列健康零食;


玛氏宣布在2021年减少包装食品平均20%的钠含量……


甚至包括辣条行业,也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了QB/T5729-2022《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针对辣条“高油、高盐、高添加、低营养”的痛点,该标准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品种的数量减少七成以上,盐的含量下降了17.7%,不超过6.6%;油的含量则下降了10%,≤27g/100g。



不仅如此,市场上还涌现出了很多具有“减盐”、“低盐”标签的产品,覆盖佐餐、代餐、烘焙、奶酪等多元细分品类。例如代餐饼干品牌轻食兽推出的低卡粗粮系列产品,同时具备低盐优势;科切拉品牌推出的原味鸡胸肉,入局轻盐轻食赛道等。


尽管减盐如今还没有站上风口,但从政策推动、消费者重视程度增加,以及食品技术创新发展来看,减盐势在必行。未来,或将是新品牌破局的重大机遇。

创博会2024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食评方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