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瓜子案例分析——如何培育独霸市场20年的大单品?

嘉宾商学
2023.05.31
小水里也能长出大鱼。

文:吴婷

来源:嘉宾商学(ID:wetalkTV)


今天的案例,婷姐要给你拆解一家创下纪录的消费企业:它把一个大单品做到超过50%市场份额,并且在20年里保持优势无法被撼动,甚至成为了品类的代名词。这款产品大家都吃过:洽洽瓜子。


那么问题来了:在休闲零食这个集中度非常低的赛道里,在一个看起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瓜子细分市场上,为什么有一个产品可以做到几乎无可替代?


前不久,我带领我们嘉宾派企业家同学走进了洽洽瓜子,向创始人、董事长陈先保取经学习,发现洽洽的“创新力”真的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制胜秘诀,它不是口号和产品,而是方法论和绩效。这节课也被我们的学员TCL科技集团COO王成评价为“让他收获最大的一节课”。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炒货第一股”洽洽是怎么创新的。


嘉宾派访学洽洽食品


我认为首先是产品形态足够创新。


葵花籽这个小吃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休闲零食之一。嗑瓜子这个过程符合我们大脑的多巴胺奖励机制,但我们对它又爱又恨。为什么恨呢?因为传统的瓜子都是炒制的,用盐、香料等调味品,还有为了让它均匀受热,所以炒制过程中需要用沙子。所以大家普遍在吃瓜子时,体感是“有点上火有点脏”。


那陈先保团队怎么解决这个痛点呢?创新。他参考南瓜子和西瓜子的制作办法,变炒为煮,先用盐和香料煮,把味道煮进去,再进行烘干,过程中甚至还添加了中药,防止上火。这是个颠覆式的创新,一下就击穿了这个产品的用户痛点。仅凭这一点,洽洽就足以改变整个行业。


在洽洽开启“从瓜子到坚果”的第二曲线时,它也立足于产品创新,“掌握关键保鲜技术”,这是最打动食品消费者的一句话。但这,都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品牌形象的创新。


瓜子这个产品一直以来给人的形象是什么呢?传统、低端,特别是20多年前,在菜市场用斤称回家慢慢吃,吃到差不多可能就扔了。那洽洽呢,20多年前就选择了一直沿用到今天的牛皮纸包装,显得卫生有质感,同时又很民族感,红色的袋子,手写体的品牌标识。当然在今天我们环保意识越来越浓之后,才能发现它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很环保。这种超前“国潮”“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让洽洽保持领先的一个无形的护城河。今天洽洽的第二曲线大单品“小黄袋”,也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创新思路,已经成为了年销售12个亿的大单品。


第三创新我认为是渠道的创新我们前面讲过卫龙(吴婷:卫龙辣条上市,说说大单品的经典打法),讲过农夫山泉这些案例(吴婷:左手农夫山泉、右手万泰生物,中国首富炼成记)。我总说的一句话就是,海陆空要三军齐发,超级品牌是空军,还需要超级渠道这种地面军的赋能,才能打出立体的胜仗。


那么洽洽是怎么创新地使用好渠道,渗透到全国数以百万计的终端的呢?


在洽洽成立的初期,陈先保就采用了最简单且直接的方式,给钱。他们发起了一个名为“开箱有礼”活动,把每箱货里都装入了1~50块钱不等的“礼金”,开了箱就能拿到。不论是哪一级,拆了箱子就能拿钱。这看起来简单的一个小动作,其实是对人性的准确拿捏。在当时,全国各级经销商的铺货动力迅速被点燃。逐步的,洽洽建立起了以1000多个经销商渠道为基础的全国销售网络,覆盖到了300多个万个零售终端。


到今天,洽洽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70%,三四线及乡镇也有40%的渗透率。我想这是很多零售业同行们梦寐以求的数字。

图片

洽洽食品董事长陈先保在嘉宾派授课


以上,我说的技术革新也好,品牌的创新也好,渠道的精细运营也好,这些都能够解释洽洽为什么能在一开始就取得成功,但是无法回答它是如何越来越无法被超越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点:产业链和管理的系统化创新。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瓜子界老板,居然有包括科技进步奖在内的20多项国家创新奖项和2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从最下游的数字化营销覆盖到最上游的育种与种植技术。


在企业管理上,洽洽把创新文化融入到了绩效考核中,真正把“创新精神”落地成了“创新任务”:在洽洽公司的墙面上,我看到贴满的不是标语,而是公司内部各种年度创新奖项表彰,一个管理层率领的团队如果连三等奖都没拿到,那么管理层是要在绩效上被扣分的。我想,正是因为此,每个洽洽人都在为“明天如何比今天更好”而步履不停、思考不止。


今天,中国食品消费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我们已经开启了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目前这个领域的市场集中度是很低的,我们尚未出现类似玛氏、亿滋、费列罗这样的超级企业,其实我们的空间还很大。

创博会2024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嘉宾商学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