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可追溯 “实战”还是“演习”?

消费日报
2014.02.17
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始终牵动着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从几年前争相宣扬“DHA”健康牌,到不久前奶粉伴侣可清火保健牌,乳品市场从不缺少噱头和卖点。而近来,可追溯逐渐走进消费者视线,并成为众奶企的发力点。相比之下,可追溯这张安全牌落地,实更需相关企业拿出真枪实弹”。
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大举措,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进下,可追溯”已经成为多数消费者眼中彰显产品质量的王牌。
奶企发力可追溯
据记者了解,自2013年至今,乳品市场上的不少知名品牌都加入到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的行列中。
2013年底,光明食品集团已有十条学生奶生产线采用GSI赋码技术标准的追溯与供应链接方案,并通过单瓶()赋码、箱码、垛码实现全程可追溯;20141月下旬,合生元集团旗下的两大品牌合生元和素加奶粉可追溯系统正式上线,消费者凭借包装12—14位产品批号,就可以在合生元集团官方网站或妈妈100网站查询到201311日以后生产的合生元、素加两品牌的奶粉奶源地、生产国、质检等关键环节;几乎同时,蒙牛也推出了中国首款二维码可追溯牛奶——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扫描牛奶外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就能追溯到牧场信息以及牧场精细化管理的细节;而伊利则通过电子追溯系统建设,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所有产品全程可追溯。
面对众多品牌乳品对可追溯”的竞相发力,消费者对乳品可追溯的认知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也更加关注所购买乳品奶源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每一步涉及的具体信息,并以此作为衡量某一件乳制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奶源一直都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而决定奶源质量的,就是上游原奶生产、中游乳粉加工、下游贸易和消费四大环节。奶企建立各自的奶源可追溯体系正是将这些重要环节信息形成电子记录,在追溯过程中形成统一语言,使得各个流通环节的信息互联互通,最终形成一条质量安全的溯源链。”创卓咨询乳制品分析师王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5年起质量追溯体系拓展到所有消费品
回顾近年的乳制品市场,其实并不平静。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到2013年的肉毒杆菌,频发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信心大失,整个乳品行业屡次陷入信任危机,但同时多项促进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也针对各种困境被不断推出。
在与可追溯相关的各种政策和方针中,很多都将乳品可追溯作为体系建立的重点。20135月工信部发布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建立食品及所有消费品质量追溯体系计划分为三步,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白酒行业作为首类试点,2013年底在建成婴幼儿乳粉和白酒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后,在2014年底前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100%纳入追溯体系,而2015年起将质量追溯体系逐步拓展到所有消费品行业和企业。
商务部推出的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同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2010年至今已经分4批在全国50个城市开展试点,建立餐桌到田间肉菜产业链追溯。到2013年底已在全国设立3007个追溯节点,其中包括屠宰场、批发市场、菜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及团体消费单位,让消费者在市场上买的一根葱、一块肉都能清楚地查询到种植、批发、销售的各个环节。
对于这些政策的意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全程控制手段。在食品安全发生问题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
可追溯”离消费者还有多远
可追溯对于乳制品乃至所有食品的意义已经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多数消费者也表示,希望能够尽快建立完善的乳制品可追溯体系。但在走访的同时记者也发现,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北京的多家综合超市里摆放的很多追溯机实际利用率并不高。对于它们的遇冷”消费者的观点和理由不尽相同。
在北京丰台区物美卖场玉蜓桥店内的一台追溯机旁,曾多次在查询中遇到问题的消费者刘国栋表示,在追溯机刚进入超市时,他就多次对购买的奶粉进行查询,但都因机器故障或扫码失败而告终,机器进了超市就应该有相应的管理维修人员和部门,一开始就总出故障,一下让我的信心掉了一大半。
我用手机查到过盒装奶的信息,包括产地、运输、进场和售卖的具体信息,觉得挺先进,可是后来感觉从这些内容上看不出来它到底合不合格、是不是含有有害成分,所以觉得查询的结果也没太大意义。”另一位有过多次查询体验的消费者表示。
对于这些看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导致乳制品追溯难落地的最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可追溯的认知不足和相关技术的缺乏。其实可追溯的作用就是通过对乳品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每一步骤的信息记录,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追溯到问题环节,减少危害和损失,并不是对某一件产品提供全面的质量检测报告。
该人士表示,由于国内建立可追溯体系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因此在实际的体系建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和瓶颈,而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乳品的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同样体现在肉、蛋、有机蔬菜等农产品中。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信、电子、IT、软件、食品等行业之间展开合作。食品企业各项信息标准不统一、某些生产和流通环节信息不完整、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稳定的运营环境以及消费者查询意识的淡薄等问题都需要在实际中慢慢探索和研究。
在实际问题面前,无论是相关部门、广大消费者还是奶企都希望可追溯体系能够尽快破冰、圆满落地。但对于投入的技术、物质、人力成本,一些消费者也发出疑问——这些是否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产品的终端价格上涨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表示,奶企和上下游供应商实现标准化经营势必会使成本增加,但国家对企业的扶持和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会尽可能保障消费者权益。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尽管在体系建立初期会有成本和价格的压力,但供应链条内引入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成本都会随着体系建立的推进和完善不断降低,最终可追溯的乳品及其他食品将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终端价格的回归。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消费日报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