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购儿童奶酪棒?低干酪含量,为何价更高?

消费者报道
2024.11.06
奶酪棒的售价与干酪含量为何不成正比?

文:廖玉婷

来源:消费者报道(ID:consumerreport)


近年来,奶酪棒以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东方奶酪”身份,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


“含着吃的鲜牛奶”“每一支都是浓缩高钙”“浓缩牛奶精华”……一系列的宣传话术,把消费者打开钱包的氛围烘托到位。


市面上奶酪棒产品林立,但价格各异,这背后是天然奶酪含量的不同,还是产品存在“溢价”现象?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奶酪棒售价背后的秘密。


 01

一支奶酪棒由什么构成?


在很多消费者的印象中,“奶酪棒”被认为是“做成棒棒形状的奶酪”,但事实上,一字之差的奶酪和奶酪棒,仅仅算是“远亲”的关系。


天然奶酪是用生牛奶经过凝乳,脱掉适当的乳清制作而成,按制作工艺不同,又可以分为新鲜奶酪、软质奶酪和硬质奶酪。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布满孔洞的埃门塔尔奶酪,以“闻起来有股臭袜子味”重口味著称的蓝纹奶酪,港式茶餐厅中常用来夹在菠萝包中的车打奶酪,这些都属于天然奶酪。


上述奶酪添加“其他成分”重新制作,便诞生了再制奶酪、干酪制品。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奶酪棒均属于该类产品,即“天然奶酪+其他成分”组成。


奶酪棒的天然奶酪含量几许?其他成分又有哪些?


《消费者报道》调查了多款热销奶酪棒发现,奶酪棒没有统一的标准“配方”,但是添加的成分大同小异,除了天然奶酪/干酪这个核心成分,常见的添加成分包括但不限于提供甜味的白砂糖,增加牛奶浓度的奶油、乳粉,调节酸度的乳酸、柠檬酸钠,使奶酪棒成型的增稠剂明胶、卡拉胶,配料多达十余种,多数为功能助剂。



奶酪棒的产品门槛并不高,其本质是“将奶酪稀释”,奶酪棒用到的各种食品添加剂,主要是为了让水与奶酪更好地融合以及成型。


 02

低干酪含量,反而价更高?


奶酪棒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目前市场上的奶酪棒大多归类为再制干酪干酪制品


之所以将奶酪棒与奶酪视为“远亲”,是因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再制干酪和干酪制品》(GB 25192-2022)的规定,再制干酪中必须含有超过50%的干酪成分,而干酪制品中干酪的比例则介于15%-50%之间。


换句话说,与奶酪无关紧要的其他成分最多可占比85%。从这个层面来看,商家在奶酪添加量上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奶酪的实际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良心。


《消费者报道》统计了在电商平台上销量靠前的8款奶酪棒,结果显示,5款产品属于再制干酪,干酪含量平均值为52.8%,3款属于奶酪制品,干酪含量平均值为19%。其中吉士丁奶酪棒(红树莓奇亚籽味)干酪含量最高,妙飞奶酪棒(芝士原味)干酪含量垫底,两者干酪含量相差4倍。



令人困惑的是,尽管都被称为“奶酪棒”,产品类型却分为2种,它们的干酪含量相差悬殊。然而,价格上的差异却微乎其微


此外,部分干酪含量较少的产品售价反而超过了干酪含量较多的产品。以500g为基准来计算价格,干酪含量≥51%的奶酪博士奶酪棒(原味)的价格为41.7元,而干酪含量≥20%的蒙牛成长奶酪棒的价格为52.5元。尽管蒙牛的干酪含量比奶酪博士低155%,其价格却高出26%。


一名乳品行业从业者对《消费者报道》表示:“目前由于没有具体一个标准,无论是‘再制干酪’的奶酪棒,还是‘奶酪制品’的奶酪棒,都是合规的。”


他进一步提到,“干酪含量是奶酪棒产品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可以反映添加奶酪的多少。但是就目前行业来说,干酪含量与价格的确没有强相关,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奶酪棒的成本除了奶酪添加量本身,不同的奶源、运输和仓储条件(例如需要冷藏的产品成本要高于常温储存的产品)、产品包装等成本都会影响到奶酪棒终端市场的售价。”不过,他仍然建议消费者选购产品类型为再制干酪的奶酪棒,因其含有较高比例的天然奶酪成分。


 03

打破奶酪棒营销“滤镜”的几点小tips


1、某些商家将“干酪含量超过51%”作为宣传的噱头,实际上仅比再制干酪的最低标准高出1%。


2、干酪含量低的奶酪棒,跟凝固版糖水没什么区别。


3、尽量选择干酪排在配料第一位的奶酪棒,干酪含量大于50%是最基本的要求。


4、奶酪棒常以“XX倍牛奶钙含量”作为卖点,但是将奶酪棒类比牛奶并不科学,因为两者水分含量差异极大。如果将奶酪棒和天然奶酪对比,会发现奶酪棒的钙含量远不如天然奶酪。


5、奶酪棒比牛奶“高”的不止是钙含量,还有热量和脂肪,但在商家宣传中往往只字不提。


6、来自牛奶的原生钙补钙效率更高,注意如有添加“磷酸三钙”,说明钙含量有“水分”,因为它能以低成本方式增加钙含量。


7、 部分观点认为,奶酪棒含有过多的钠,其实没必要过分关注。因为“没有盐,就没有奶酪”,加盐是制造奶酪必要的步骤,实际上不额外添加盐就可以了。


8、 应该警惕的是奶酪棒中的糖,过高的碳水化合物往往意味着添加了过多的糖。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消费者报道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