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美国白宫和参议院都被几封信搞得风声鹤唳,参议院的邮件服务处甚至暂停接受新的纸质邮件,是因为在这些分别写给奥巴马总统、参议员罗杰.威克和一位大法官的信封里,发现了一种白色粉末。经过化验分析,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无害的恶作剧,也不是曾经有人用过的炭疽孢子,而是另一种可怕的致命毒素:蓖麻毒素。
当然,因为有特工人员的预先检查,这几封“毒信”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4月28日,FBI公布了已经抓获寄信嫌疑人的消息。
毒信嫌疑人詹姆斯·埃弗雷特·杜奇克
嫌疑人名叫詹姆斯·埃弗雷特·杜奇克,现年41岁,住在密西西比州的图珀洛(Tupelo, MS)。据调查,他曾在网上大量购买蓖麻子(也就是提取蓖麻毒素的原料),随后的秘密搜证中,在他工作室外的垃圾箱里发现了重要物证:在一个一次性防尘口罩上检出了蓖麻毒素的成分,而口罩上还有他的DNA。经过搜查,在他家中发现的打印机也与信上的字体细节相同。于是,他很快被捕,并在5月2日被法庭决定交付陪审团审理,检方指控他“企图使用生物武器”(Attempting to use a biological weapon)。
2014年1月17日,该案在密西西比州的牛津地区法院审理。根据与检方达成的认罪协议,杜齐克被判处了25年徒刑,为自己的愚蠢举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蓖麻毒素(Ricin)究竟有多大“破坏力”,能够惹出如此之大的麻烦呢?
蓖麻毒素从何而来?
蓖麻(Ricinus communis),是一种大戟科的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并规模化种植。蓖麻毒素就是从蓖麻的种子蓖麻子中提取出来的。不过,蓖麻子中的蓖麻毒素含量很低,所以毒性有限,成人要吃下8粒以上才会出现中毒现象。而一般在用蓖麻子榨取蓖麻油的过程中,高温会使得蓖麻毒素被破坏,榨油剩余的枯饼可以用作肥料,但也常发生牲畜因误食而中毒的事情。当然,只有刻意的通过柱层析等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才能获得纯的蓖麻毒素。
蓖麻豆
蓖麻毒素(Ricin),是一种蛋白质,也是一种植物凝血素。它主要作用于人体细胞中的核糖体并使其失活,让细胞无法根据RNA来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胞的基本生理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带来一系列的中毒反应。
中毒之后,病人往往会出现呕吐、持续的腹泻、发烧、心动过速、血压降低、惊厥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摄入量过大,则蓖麻毒素中毒的患者将在3~5天之后死亡;而如果治疗得当,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能够治愈的,但也可能留下脏器损害的后遗症。总体而言,与氰化物、砷等毒物相比,蓖麻毒素的起效和致死都是较缓慢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危害比较小。如果是采用注射或吸入的方式,则蓖麻毒素的半数致死量(LD50)是22微克/千克,也就是说仅需要不到2毫克就能毒死一个成年人,而通常被认为毒性极大的氰化钾与砒霜,大都需要摄入50毫克左右才能达到类似效果。也就是说,1克蓖麻毒素至少可以毒死400多名成人。如此剧烈的毒性,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更糟糕的是,人类目前尚无针对蓖麻毒素的特效解毒药物。它就像是个扭了脚的死神,虽然行动稍有迟缓,但镰刀依然锋利,面目更加狰狞。
伦敦奇案
而历史上,真有人曾用蓖麻毒素干过谋杀的勾当,手法还相当诡异。
受害人格奥尔基·伊万诺夫·马尔可夫(Georgi Ivanov Markov)
格奥尔基·伊万诺夫·马尔可夫,192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他是个小说作家,后来也写过一些戏剧,在保加利亚相当有名。后来,他先是移居意大利,再在英国伦敦定居,在BBC中担任专栏记者和电视主播。他在作品中对当时的保加利亚政府多有批评、讽刺之词,所以和保加利亚当局的关系闹得很僵,作品被禁、作家协会会员资格被剥夺,甚至被认定犯有叛逃罪,缺席判处6年半徒刑。马尔可夫在伦敦的事业反倒蒸蒸日上,影响力日渐提高,显然是不会主动回保加利亚坐牢。
1978年9月7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早晨。马尔可夫在等公交车上班,这时,突然觉得右后腿上一阵尖锐的刺痛,就好像是被蚊子叮了一下。他转过身,只看到一个男人的背影,那个人拿着伦敦街头常见的长柄雨伞,匆匆忙忙的跑过街去,上了一辆出租车,迅速离开了现场。马尔可夫当时很有些困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感觉身体也没什么异样,就和往常一样继续赶路了。
到办公室之后,他发现腿上多了一个红色包块,就像是蚊子叮过一样。然而,和蚊子叮咬不同的是,当晚他就开始发烧了。医生采取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却不见任何效果。11日,他在医院痛苦的去世,英年49岁。
法医随后在尸检中发现了夺命元凶:在他腿上的那个包块里,找到了一个直径仅有1.7毫米大、亮晶晶的小球,是由钯-铱合金制成的;球上还穿了一个孔径0.35毫米的孔道。随后,化验证实,小孔里头残留有蓖麻毒素。而小孔的两端,被一层糖衣巧妙的覆盖起来:当小球射入人体后,糖衣就会在体温下融化,将其中的毒物释放出来,杀死了马尔可夫。
带毒的小钢珠
指尖上的小钢珠
10天之后,类似的暗杀再次发生:另一位旅居法国的保加利亚人弗拉基米尔•科斯托夫,在街头被一个搬着箱子的人撞了一下,当晚发烧住院。幸运的是,那颗射入他体内的合金小球上的糖衣,并未完全融化,所以只有小部分蓖麻毒素进入体内,让他侥幸捡回一条命来。
伞中乾坤
那么,这种小球是怎样跑到受害人体内去的呢?当时警方推测与凶手的雨伞有关,却苦无线索。直到冷战结束,1991年保加利亚政局发生动荡,这个秘密才得以揭开。在保加利亚情报部门的一间屋子里,人们无意中发现了许多把奇怪的“雨伞”。从外观看,它们和普通的伞很相似;拆开一看,里头却是大有文章:
雨伞气枪的结构示意图
“雨伞”的中轴里包含了弹簧、气缸、触发装置、枪管,构成了一把结构完整的气枪。而它所发射的子弹,就是那种含有蓖麻毒素、夺去马尔可夫性命的合金小球。
雨伞气枪的扳机
当杀手按下伞柄上的扳机时,强力的弹簧就会被释放,带动活塞,在气缸里产生高压气体,高压气体再通过汽缸嘴,推着带毒的钢珠,顺着枪管高速射出,整个过程噪音很小,动作隐蔽、快捷,很难被旁人察觉。
雨伞气枪(复制版)
由于体积较小,钢珠的有效射程很近,这也解释了为何杀手当时要紧跟着马尔可夫下手。有人曾怀疑,这种雨伞气枪是克格勃(KGB,原苏联情报机构)的杰作,但并无确切证据,因为相关档案资料早已失散;而刺杀马尔可夫的幕后真凶,注定也将是永远无法查清了。
毒信,如何?
回到本文开头的案子,倘若这封带有蓖麻毒素的信,没有被特勤处发现,而是送到了奥巴马总统手上,又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用简易实验装置去提取蓖麻毒素,纯度通常很难达到专业人员在实验室制备出来的水平,毒性也会稍逊一些。
另外,如果只是皮肤接触到蓖麻毒素,则毒性要比注入血液时低的多。蓖麻毒素通过口服,大概需要1克以上才能致死,而透皮吸收的难度显然要比口服更大。因此,即使总统先生真的用手接触到了信封里的那点白色粉末,估计也不会因此遇害。
不管怎样,蓖麻毒素这种危险物品,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实验室里的好,而这种想象力堪比福尔摩斯小说的雨伞枪,留一支摆在博物馆就够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