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怪味菜也有春天

果壳网
2014.05.26

 带同事去云办吃饭,首先点了盘凉拌鱼腥草——一盘细竹子模样的白色小菜,总觉得这是一种很有必要,很有必要分享的西南美食。可是尝试过的同事都大呼上当,那种似鱼非鱼的特殊腥臭足以让它们打消再下一筷子的想法。

就我的个人经验来,鱼腥草在味道最怪异蔬菜榜上,只能排行老二。第一名是种叫臭菜的东西,它是含羞草科植物羽叶金合欢的嫩芽。那种臭味的穿透力,就像是混合了臭豆腐卤汁的臭鸡蛋。鱼腥草的鱼腥与之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了。第三位的,应该是发酵过的竹笋——酸笋了。但是,这些臭味蔬菜都担当了地域美食招牌的重任。比如臭菜就是西双版纳地区,傣味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臭菜烘蛋,杂菜汤都是它们担当主角。不过,臭菜的产量毕竟有限,怪异的甚至连很多云南人都接受不了。于是活动范围就非常局限了。鱼腥草则顺着滇味和黔味餐馆风行的浪潮,攻入了北方的菜市场。

为了打开北方市场,就需要特别的广告语,这是鱼腥草,吃了能下火。于是就有了鱼腥草下火的理论。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捏住鼻子囫囵吞下这种有下火功能的佳肴呢?就在几年前,我们感冒发烧的时候,经常会开出鱼腥草注射液的处方,同样名子的药和菜又是什么关系呢?

从野草到餐桌

我头一次去云南的时候,尝试了两种味道奇异的菜,薄荷和鱼腥草。前一种就像嚼着青草质感的口香糖,而后者就像是陈年的臭鱼干。不过,这两种怪菜都成了我日后的挚爱,这是最初下嘴时,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

其实,把鱼腥草当做新鲜菜只是北方人的看法,这些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的根茎,在广大的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早就已经是餐桌上的重要角色了,可以出现在火锅蘸料里,可以作为炒腊肉的极佳陪衬,也可以同辣椒油为伍,成为桌上的一道靓丽小菜,并且它还有个特别的名字摘儿根。名字的来源已无法考证,但是这种植物亦菜亦药的重要角色在西南地区早已不可替代。

鱼腥草,菜如其名,最初就是在田埂旁漫无目的生长的野草。《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的,其叶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以此为菜,不过是顺手采摘的一道野味而已。不过,野菜也有春天。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到贵州南部进行一个月的考察。考察倒是进展顺利,只是每天吃饭都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那里根本没有菜市场,当地居民也没有吃青菜的习惯。只要有大米,辣椒,黄豆和猪油就搞定他们的胃了。想来也是,这四种主料已经搞定了淀粉,脂肪,蛋白质,连维生素(辣椒中有维生素AC)和矿物质(大豆中的钙、铁、镁都挺多)都不缺。只是我们这些外乡人,完全适应不了缺乏青菜的日子。于是田埂边的鱼腥草就成了我们的蔬菜来源。

这些菜不难找,那些荞麦叶一样的叶子就顺顺当当地趴在山路旁。摘下叶片一撮,就能闻到熟悉的鱼腥味。当时,正值夏日,鱼腥草的根状茎还有待生长。况且,生长在碎石旁的鱼腥草也不容易刨出来。费劲一番力气之后,只搞出几段短短细细,又颇有嚼劲的东西。想来,它们在这么恶劣的地方能生存下来已是不易,我们也就不苛求什么了。

鱼腥草看似根却不是根,每个节上须状物才是它们的根。这些条条白根其实是根状茎。根状茎是特殊营养生长器官。蔓延生长的根茎是植物扩大地盘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柔弱的草本植物来说,更是如此。这些茎从来不露出地面,全在地下扩展着鱼腥草的生活地盘。同时,根状茎里面还储存了足够的营养物质,以备寒冬之需。不过,在土里的日子并不轻松,很多细菌,真菌,放线菌早就在窥探其中的营养物质了。于是,在长期的斗争中,鱼腥草有了对抗这些强盗的生物武器。

黑泥中的抗生素

我始终觉得,鱼腥草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从治病开始的。否则,谁会去尝这么难吃的东西。有一个传说是,宋朝时,芷江地区突遇洪水。洪水过后,疫病横行,人人拉稀。但是某户人家的猪屁事没有,敏锐的主人发现,猪草里的鱼腥草是人未曾吃过的。于是,紧急派发的鱼腥草救了大伙的命。

虽然鱼腥草的腥味不大讨人喜欢,但是鱼腥草的药用价值正在于此。发出这种味道的是被称为鱼腥草素(癸酰乙醛)的化学物质。不知道,它跟菜市场大妈的下火理论是如何搭上关系的,但要肯定的是,它们拥有抗菌消炎的能力。鱼腥草素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等病菌生长,这些病菌可是让我们发烧、咳嗽、嗓子疼的罪魁祸首。

在鱼腥草素被发现之后,人们就开始尝试将这种有效成分提纯制成注射液,让它更好地发挥抗菌消炎的作用。

炒熟的鱼腥草没有鱼腥味

提取鱼腥草的有效成分并不容易。鱼腥草素是种娇气的物质,它们容易被氧化水解。在传统的水蒸气提取条件下,会被氧化变成癸酰乙酸,进而分解成甲基正壬酮。而这种物质既没有气味,也没有抗菌作用。炒熟的鱼腥草味道小得多,也就是这个原因。

目前,制药厂是将鱼腥草加工成亚硫酸鱼腥草素,这样得到的合成鱼腥草素就不会被分解了,并且还能保持大部分的杀菌效力。不过,我们在家的菜锅里可不能制造合成酸鱼腥草素,所以要想通过吃鱼腥草来治嗓子疼,最好还是忍忍它的鱼腥味,凉拌来吃。

虽然鱼腥草含有的有效成分效果都不错,但毕竟不是药物,使用不当还会惹出乱子。有一个哥们儿笃信自己的判断力。一次出野外,嗓子疼。于是挖来了一大堆鱼腥草,煮成了一杯浓浓的药汤,喝下了去。结果,嗓子没治好,直接被扛到医院去了。这位同学的遭遇并孤案,前些年因为鱼腥草注射液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鲜见。虽然鱼腥草素的毒性比较低,这些植物中还含有大量挥发油等植物活性成分。贸然吃下大量的鱼腥草,很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

说到底,鱼腥草就是个调节餐桌口味的小菜。就像我们不能靠吃青霉来获得青霉素一样,把鱼腥草当要用也是不明智的选择。

如果真的是患上严重的嗓子疼、发烧,看医生才是最佳选择。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果壳网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