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3年中国面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二)

中商情报网
2014.06.12


经营模式分析

面包行业根据规模和销售渠道的不同,主要分两种经营模式:

A、“中央工厂+批发”经营模式

企业在各个城市设立生产加工工厂,通过流水生产线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进行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以工厂为圆心,通过集中物流配送,将产品批发给本地及周边城区的商场、超市或经销商再销售给终端消费者。这种经营模式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规模效应显著;在商场和超市中出现的面包更像生活中的必需品,销售群体比较广泛。但培养一支成熟稳定的经销商队伍周期较长,建立与大型商超良好稳定的客户关系难度较大。

B、连锁店经营模式

企业在城区周边设立工厂,制作成品或半成品,在市区人口密集的商业区和居民区设立各式各样的烘焙连锁店,包括面包房、西饼屋等。通过专门的物流配送将工厂制作的半成品或成品运送到市区门店进行现场加工、销售。这种经营模式多定位于城市的时尚消费群体,店面装潢整洁精致,产品新鲜、形状美观,受到大量年轻人的青睐。但维持店面的租售成本和营业管理费用需要大量资金,且烘焙产品售价较高,宣传力量和对应的消费群体尚需进一步扩大。

竞争格局分析

1、烘焙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烘焙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外的烘焙企业依靠多年的生产管理经验,充足的资金实力,不断进入各国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宾堡等“中央工厂+批发”式厂商是世界规模较大的烘焙生产企业,其产品和业务遍布世界几大洲。台湾85C、克莉丝汀、面包新语等作为饼屋的代表依靠其产品的多样化和连锁店的经营模式在中国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国内烘焙行业生产企业较为分散,各个省市都具备一定规模的烘焙品牌,但是跨区域的烘焙连锁企业较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烘焙食品企业共有1,106家,从业人员31.2万人。

2、面包子行业竞争格局

从国际上看,面包行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宾堡”等欧美厂商和“山崎面包”、“巴黎贝甜”等亚洲品牌主导着本国的消费市场,并陆续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向中国的面包市场渗透。

从国内市场上来看,采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的有“宾堡”等国外品牌和“桃李”等国内品牌,其主要通过商场超市等销售终端将产品投向市场,与同样以商场超市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当地品牌竞争市场份额;采用连锁店模式的有“山崎面包”、“巴黎贝甜”等国外品牌和“克莉丝汀”、“好利来”、“味多美”等国内品牌,其通过现场制作并销售新鲜的面包食品,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与当地商业区经营多年的饼店竞争市场份额。无论哪种模式国内面包制造企业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总体上,我国面包行业的集中度依然较低,产品竞争激烈且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包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食品安全、质量、营销、服务和管理等非价格因素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将逐步体现,在发展过程中小型生产加工作坊将不断被淘汰,具备品牌知名度、规模效应的企业将得到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面包生产企业较为分散,跨区域的面包生产企业较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食品报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上万家糕点面包生产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资格,但全国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的糕点面包生产企业仅有547家。

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201112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提高焙烤等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比重,加快推进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产业化,加快方便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焙烤食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根据《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将达到5,300亿元,年均保持30%的增长率,方便主食、方便休闲食品行业的收入将分别达到800亿元和1,000亿元,我国将形成5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包括面包在内的烘焙食品既可以作为主食用于正餐,又可以作为休闲食品用于日常零食、旅游消费,烘焙食品的地位和作用将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不断加强。

(2)消费品零售行业的增长促进面包行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0年至2013年我国GDP99,215亿元增至568,8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4%,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呈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至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9,106亿元增至234,380亿元,年复合增长14.8%,未来经济的增长将继续带动国内消费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将促进了面包行业的不断发展。

(3)人均收入和支出增加促进面包消费升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0年至2012年我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9,371元增至47,593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5%;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至24,565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从4,998元增至16,674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食品消费性支出从1,971元增至6,041元,年复合增长率9.8%。随着人均收入和支出的持续增加,消费者对于食品选择范围更加广泛,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生活品质,产品美观、包装精致、口味丰富、大众化的面包食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面包频繁出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并逐步成为生活必需品,其未来的生产和销售将会获得更多的增长空间。

(4)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

目前,国内取得糕点面包生产资格的生产厂商共有上万家,但各地区仍存在大量生产作坊,其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价格较低,导致国内行业竞争加剧。大多作坊生产出的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是食品安全存在众多隐患,可以预见,品质低下、品牌影响力较弱的面包生产厂商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行业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一些具备生产规模和优质品牌的面包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显现优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市场进入门槛过低

面包行业作为食品制造业,小规模生产所需固定资产投资和原材料采购价格相对较低,导致众多地方性的生产企业和加工作坊不断涌现。行业参与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部分规模小,食品安全性和质量较低;受制于地域和资金等方面,市场开发和渠道管理能力有限,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更多依靠地理和价格的优势争夺市场份额,导致跨区域面包生产企业较少,行业竞争无序。另外,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大量抄袭、模仿品牌企业产品形状、包装的情况,给品牌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了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2)行业发展受制于融资难的问题

对于规模生产企业,在采购方面,面包原材料、设备采购需求集中,资金用量较大,在销售方面,运输受到地域、保质期的影响范围有限,再加上通过连锁店等方式销售负担的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较高,因此行业大多企业利润率偏低,靠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不足,存在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行业由于自身特性普遍难以获得金融支持,一方面行业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受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注度较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较弱,信用等级偏低,较难获得信贷方面的融资,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行业发展壁垒分析

1、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

20059月,国家质检总局建立全面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包括生产许可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许可制度要求生产加工食品企业必须符合生产资质,并能够按规定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检验制度指生产的食品必须接受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食品方能够出厂销售;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符合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卫生指标和标签标识等安全方面的规定,经检验合格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从20069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将包括面包在内的28大类产品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未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一律不得进行面包的生产业务。随着国家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日趋严格,市场准入标准会进一步提高,已经具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先机。

2、品牌知名度

面包行业正在经历从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的过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饮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将更加看重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在市场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品牌无疑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代名词,对于食品行业,品牌的确立需要长期的时间和资金的积累,而已经形成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将在发展中获取更多的机会。

3、销售渠道建设和管理能力

面包属于快速消费品,销售渠道不仅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的终端,也是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直接途径。行业内的企业主要通过商场超市、连锁店面和经销商进行销售,如何在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市场范围的基础上辅以全面的渠道管理是行业企业普遍思考的问题。建立和管理销售渠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从而在渠道层面形成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

4、生产规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包逐步成为生活必需品,在市场能够消化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有助于提高生产资源和销售渠道利用效率,降低单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生产规模往往受制于土地、厂房、生产设备等重要资源,而购买和控制这些资源需要具备大量的资金储备,此外,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将拥有更多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企业提高设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商情报网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