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两年,作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种品类,不少超市都时兴销售有机蔬菜,各种打着“有机”牌子的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过,最近,在金华市区多家超市里,有机蔬菜不但销售量下降,品种也在减少,还有超市直接“撤柜”了。
“以前都买这个牌子的有机蔬菜,前几天发现同一品牌芹菜没有‘有机’标志了,包装上换成了安全放心蔬菜、原生态蔬菜的字样,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到。”家住金华市区当代江南的陈阿姨最近到超市买菜,发现以前蛮多的有机蔬菜好像变少了。
现象:有机蔬菜柜台大大“瘦身”
陈阿姨的儿媳妇前不久怀孕了,想到菜市场的菜不大放心,她就到超市买新鲜有机蔬菜吃,没想到在超市里面转了一圈都没找到。“早几年感觉有机蔬菜挺多的,现在想吃却买不到了。”陈阿姨说。
据市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分管有机蔬菜的经理透露,有机蔬菜柜台“瘦身”从去年就开始了。
有机蔬菜品种减少,供应商也在逐渐消失中。市区一家以销售有机产品著称的高端超市负责人表示,该超市有机蔬菜的供应商已经比以前少了。“前两年有些厂家的有机认证一年到期后,没有续证,最后被转为普通蔬菜销售。”
一位超市负责人坦言,超市不想卖有机蔬菜,是因为有机蔬菜是针对特殊人群的高档消费,价格高,销售量不大。另外,有机蔬菜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机,消费者是有疑虑的。“现在的超市也是深知这点,所以宁愿把好一点的普通蔬菜摆出来,也不会去做售价高却卖不动的有机蔬菜。”
探因:有机蔬菜收效慢、成本高、认证难
为什么超市里有机菜越来越少?有超市的负责人认为,主要是2012年有机产品认证新规带来的影响。“2012年,号称‘史上最严格’的新《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执行,蔬菜基地的有机蔬菜认证难度加大,成本大幅上涨,这使种植企业利润大减,甚至亏损,许多有机蔬菜基地都不种了。”
新规特别规定,“农残指标不得检出”,20多个农残指标由“限制数量标准”变为“零残留”。“以有机蔬菜中的青菜为例,生产企业拿到两万份有机认证标签,假设一份有机青菜是250克规格的,但是这块地产量超过了两万份,多出来的青菜就算是按照有机蔬菜标准种植出来的,也不能贴上有机认证标签。反过来,如果这片青菜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了洪水、暴雪等自然灾害,产量减少了,多余出来的认证标签也不能用在其他的青菜上。”金华红阳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刚强称。
除了有机蔬菜的门槛高了,认证的费用也很高。王刚强说,根据新规,同一地块的所有品种都要检测,而且每一茬都要检测。以最为常见的青菜为例,一般30天生产一茬,一年种植七八茬,也就是说,每年基地仅青菜一种蔬菜,面临的有机检测就达七八次。而每次检测费用在3000~5000元,一年下来检测费用达到3万元左右。
据介绍,有机蔬菜种植面临收效慢、成本高、认证难三大拦路虎,土地成本是有机蔬菜种植的投资大头,公司拿下土地后,要经过3年的土壤改良,才能开始种植有机蔬菜,不像普通蔬菜可以即种即卖。而在土壤改良期间的轮种、休耕成本,每年在4000~5000元/亩左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能使用基因工程技术,除草都全靠人工操作。1千克有机蔬菜的技术投入、人工成本要比普通的无公害蔬菜高2~3倍。
“公司农场里200多个蔬菜品种,如果全部进行有机认证,每年认证检测的成本就要200多万元,企业根本无法承受。”一有机开发农业公司负责人陈先生介绍,有机检测要求提高,企业成本增加,让部分原本种植有机蔬菜的基地选择了放弃,只是有选择地进行有机认证。
所有的成本最终都要算到零售价中去,再加上入驻超市的费用,因此,有机蔬菜的整体售价远远高于普通蔬菜。“顾客的购买欲望与价格形成强烈反差。”王刚强表示,有机蔬菜不用肥料、驱虫剂,其卖相不及无公害蔬菜,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销售。
探路:有机蔬菜玩起概念营销 不要噱头要创新
“相比当年产量大、种植品种多的企业来说,种植周期较长,或者单一品种的农场,进行有机认证还是很适宜的,比如茶叶种植、西瓜种植等。”陈先生说,他的公司50多种蔬菜水果品类中,每年进行有机认证的不到10种。所以,市民可能在超市里看到同一公司生产的蔬菜有些是有机的、有些却不是有机的。
据了解,因为一些通过有机认证的蔬菜不能再出现“有机”字样,有的人选择用“原生态蔬菜”、“特色蔬菜”、“安全放心菜”以及“精品蔬菜”等字样来代替。他们大都宣称,是按照有机方式,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土地上生产种植的,在品质上接近甚至等于有机蔬菜。
不过,这样的宣传也有问题。目前,每一种有机食品的包装上都贴有一张标签,刮开可获得一个有机码,上网可以查询到这串编码对应的食品种类、重量、认证机构和生产企业。但是类似“原生态”、“安全放心”这样的称谓却并不具有权威性。
事实上,除了“有机”、“无公害”、“绿色”这三类有国家认定的标准外,“原生态”、“精品”等各种名目的蔬菜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检测机构对此监督监管,所以在使用上相当随意。
这种生造概念打擦边球的现象在有机蔬菜网购中尤其普遍。一名有机蔬菜网商表示:“店内的生态蔬菜跟有机蔬菜是一样的,都是在一块地上种的,只是没有认证”。而精品蔬菜更是无从说起,有业内人士称,精品蔬菜不过是从普通蔬菜中挑选个儿大卖相好的蔬菜,在生产上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面对成本高、销售渠道受限,有机蔬菜破解困境的关键还得从市场拓展和盈利模式的创新入手。有机蔬菜价格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实力消费,那么就应该锁定部分高端人群。较为成熟的营销模式为“会员制”,即实现“从田间到厨房直接配送”的VIP会员制,所有产品和服务只对会员提供。不久前,金华本地一家企业打出了“可以生吃的蔬菜宅配”的口号。
“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耗费,免去了进驻超市的费用,降低成本,还培育了固定的消费客源”。据悉,该公司不定期地组织消费者到蔬菜基地参观,让消费者亲眼目睹、亲口品尝,以实际口碑为有机蔬菜现身说法。有参与的会员认为,这种从菜地到餐桌的蔬菜配送新模式不仅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提供了便捷,也给他们带来了健康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