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膳食纤维产业 如何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困扰

中国食品报
2014.07.01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国内膳食纤维产业的现状仍与膳食纤维的应用价值不相匹配,并较大差距地落后于国外市场。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突破

中国膳食纤维制造企业一直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折磨着,市场“叫好不叫座”已经困扰行业多年。

这种局面其实挺令人费解:在全世界范围内,膳食纤维这些年风光无限,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包括医生、营养学家、食品科学家、生物化学家以及与食品法规及营养教育有关的科学决策者的广泛重视,兼之当下中国居民老龄化进程加剧、处于慢性疾病井喷阶段,集多种健康效应于一身的膳食纤维按理说能做出好大一块蛋糕来。

但前景有多光明,现实就有多苦涩。“说实话,卖膳食纤维十几年了,我还没看到出路。”业内一位资深人士显得有些意兴阑珊。的确,中国膳食纤维产业在市场、行业和法规这3个层面,面临着诸多问题。想突破行业瓶颈,需要企业、科研机构、媒体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形成合力,一方面联合实施膳食纤维科普,开展消费者教育,提高对膳食纤维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使行业逐渐走上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

●膳食纤维走红全球

据英敏特GNPD(全球新产品数据库)2013年全球食品饮料新品前20位产品声称中,“高纤维/添加纤维”高居次席。

膳食纤维的走红,一方面是实力使然——膳食纤维可不仅仅是肠道清道夫,以菊苣菊粉为例,这种天然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显著的益生元生理功能,可以促进人体结肠内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及活性,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并且具有促进钙质吸收、调节脂质代谢以及改善人体免疫系统等诸多健康益处。换句话说,它能赋予食品饮料功能化。另一方面是时事造英雄——改善健康已成为消费者选择食品时的重要考虑,肥胖正在全球蔓延,公众最为关心的健康领域莫过于控制体重,人们对低脂肪、低热量饮食热情不减,能产生“饱腹感”的食品饮料是最热门的趋势之一。

而这正是膳食纤维的强项。膳食纤维有“减肥明星元素”之称,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前不久的一项研究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为什么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能让人“少吃几口”。研究揭示,膳食纤维在肠道中被消化后,会释放出一种分子,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中一个已知的用来调节饥饿感的区域,对大脑产生抑制食欲的作用。另外,菊苣菊粉等膳食纤维可以在食品中替代糖或模拟脂肪,开发低热量健康食品。

不过,较之开发新的功能食品,从某种程度上说,膳食纤维对一些食品品类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改造,更体现其意义。抗性糊精Fibersol-2对于碳酸饮料的挽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好喝的可乐”——第1代可乐,使用果糖葡萄糖糖液或砂糖,众所周知,受到的指责铺天盖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驱逐;“不含热量的可乐”——第2代可乐,使用高甜度甜味剂,降低了含糖量,但由于口感问题,一直属于小众产品;20124月,“保健的可乐”——第3代可乐在日本诞生,麒麟公司生产的“KIRINMETSCOLA”碳酸饮料成为有史以来的首款FOSHUCola(特保可乐),同年11月,百事公司的“PEPSISPECIAL”碳酸饮料面市。特保可乐通过使用高甜度甜味剂来降低产品的热量,富含5克的抗性糊精,通过抗性糊精的作用,抑制饮食中脂肪的吸收及提高排放,从而缓和餐后甘油三酯的上升。这两款特保可乐的问世,掀起了市场健康碳酸饮料的风潮,并使一直处于衰退的碳酸饮料市场出现大逆转。

●国内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食品饮料的健康化趋势,环球同此凉热。今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对于膳食纤维产业的发展是个重大利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王竹研究员说,纲要提出优先发展的“三个重点产品”——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膳食纤维。“我认为,在推进食物营养化的过程中,膳食纤维是非常主流的一类成分”。

基于膳食纤维的健康效应,再对照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现状,新营养市场研究中心大致勾勒出我国膳食纤维的潜在市场需求。

1989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合作开展了7轮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较之国内外相关组织制定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标准,我国居民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明显不足,且逐年下降。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的精细化程度逐渐加深,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单纯依靠通过改变日常饮食来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并不能起到预计效果,通过工业化手段,以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以及各种加工食品、饮料等补充膳食纤维,成为解决问题的佳选。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显示,2010年老年人口约为1.74亿,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2.48亿。以2010年的老年人口数计,假设有30%的老年人按每人每天20克补充膳食纤维,则年需求量达38万吨。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我国超重人数达2亿,仅该部分人群对膳食纤维的未来潜在年需求量约为130万吨以上。而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专家预测,我国每年新增约800万糖尿病人,到2014年患者数量将达到8000万人以上,如果按照全国约一半糖尿病患者使用膳食纤维计算,估计膳食纤维的潜在年需求量会超过210万吨。

●产业发展遇到3个层面的障碍

但是,上述激动人心的数字还只是数字,国内消费市场仍在沉睡中。中国膳食纤维协会副会长王延平说,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膳食纤维产业规模依然很小,其体量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主要归纳出3个层面的障碍:市场层面,消费者认知存在偏差;行业层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应用范围不宽,产品应用及其功效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法规标准层面,国家标准和标准使用范围有待拓宽,检测标准有待完善,法规支持不足。

●市场层面

关于消费者认知,业界看法不太一致。

“国内社会各界对膳食纤维的认知仍然粗浅,连营养科医生和消化内科医生以外的医务人员对膳食纤维也知之甚少。”王延平说。

新营养市场研究中心随机调查了50种以膳食纤维为基料的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以及25种饮料和乳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膳食纤维为基料的保健品数量较少,在被调查的50种产品中,仅有5种为保健食品,绝大多数产品为膳食补充剂;针对女性消费群体的瘦身代餐类产品占受调查产品的近一半,另外一半产品的功效也主要针对便秘及肠道健康。

说明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在防治糖尿病以及降低胆固醇方面的功效并不十分了解。“要构建多层次的科普,对消费者开展健康教育,协会先行,政府助推。”王延平说:“膳食纤维协会与有志企业的共同推进,形成模式、做出效果,就会得到政府的锦上添花。”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发财却认为消费者认知不是问题,“不用多作解释,消费者已经视膳食纤维为‘健康因素’。问题在于,消费者不信任保健食品这一品类;而膳食纤维在传统食品中虽应用广泛,添加量却只有毫克级,健康作用有限”。

杜邦营养与健康(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甜味剂商务总监王迅则告诉记者,“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倒不是全然不知,确切地说,是在消费者认知与市场推广产品诉求之间存在偏差”。去年第三方机构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展的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具备一定的认知,认同膳食纤维的健康属性;不过,人们认为膳食纤维从粗粮里就可以得到了,至于那些功能性配料,人们既不认识,也不认为有必要为其买单。所以,作为加工原料的“膳食纤维”,与消费者认知范畴内的“膳食纤维”匹配不上。“这项调查提示我们,终端产品厂商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时,还应更精准些”。

但这个想法并不容易实现。作为膳食纤维的原料供应商,直接与消费者沟通有难度,无论是财力还是渠道,都有心无力;但具备这些条件的终端产品厂商却不大出力。原因挺复杂,一是有些产品的膳食纤维添加量才千分之几,纯粹是玩概念,根本达不到健康效应,所以产品的宣传重心就没放在膳食纤维上。二是功能食品不是药物,食用一两个月也不见得能收到成效,惟有“日久见人心”,所以,表白多了反而招惹麻烦。三是国内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不专业,在接受信息方面非常感性,使得企业在开展市场推广时,并不是就事论事,理性地推介功能性配料,而是热衷于讲故事。就像那款著名的长寿酸奶,并没对产品的核心——酸奶所用的菌种做太多渲染,只是讲述了一个“长寿酸奶”的故事。现在,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太过熟悉,距离美消失了,厂商就没法将产品包装成“高大上”,自然也就不太上心。

●行业层面

从产业自身也能找到一些原因:中小企业偏多,有些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谋生是首要考虑,所以无力在科研方面投入太多,不能获得翔实的科学依据为自家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背书;同时,由于企业实力有限,对下游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也相对有限,所以,在争夺终端大品牌的订单时无疑处处落在下风。

以婴幼儿配方粉为例,婴幼儿配方粉中添加益生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标配,中国又是全球婴幼儿配方粉最大的市场,但国内膳食纤维生产企业却没能把这块大蛋糕放入自己的盘子里。众所周知,婴幼儿配方粉的质量要求极严格,不管是益生菌、益生元,还是其他什么原辅配料,想要应用于婴儿配方粉中,安全和功效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作支撑。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医务总监李文军就一再强调科学证据的重要性。出于对婴儿肠道健康的考虑——肠道健康直接关系到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雀巢从1998年开始在婴儿配方粉中应用膳食纤维。雀巢实行集团全球采购,遵循全球统一的标准,有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指标,比如企业可信度、工艺、质量、安全。而且不仅是原材料本身的安全性,还包括其周边的安全性。

●法规标准层面

膳食纤维相关的行业法规和标准亟待完善。其中最为首要的是国家标准和批准使用范围。如聚葡萄糖的应用范围只批准了30多项,在美国和日本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食品;其次是膳食纤维的检测问题,表现为缺乏检测标准和检测机构,因为国内的膳食纤维多为引进的国际标准,而这些国际标准中检测所需要的设备条件要求较高,国内检测十分困难。

眼下,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中,聚葡萄糖国家标准出台的希望已经依稀可见。但有一点要正视:膳食纤维检测难是公认的。膳食纤维不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而是一类化合物,上海松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魏彬彬介绍说,因为包含的成分、种类较多,检测方法也有很多。这些检测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在检测中要注意检测方法的正确应用。比如,酶重量法用于测定食品中总的、不溶性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它被AOAC采纳,也是我国国标的第一法,但是酶重量法不能检测含低分子质量的抗性麦芽糊精、寡果糖、低聚果糖等;酶重量法-液相色谱法在其基础上对它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可测定食品中包含低分子质量抗性麦芽糊精的总膳食纤维。此外,膳食纤维是大分子,具有相似性,当样品中添加了多种膳食纤维时,检测中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干扰,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行业发展瓶颈

对于膳食纤维“叫好不叫座”的现状,河北维乐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晓国的看法是,“这不关消费者认知,行业没有声音才是关键。目前政府对产业几乎没有支持,我计划发起膳食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钱晓国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它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目前科技部已经审批了170多个联盟。中国保健协会成立功能性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后,通过联盟向国家申请到了可观的资金,实施5个国家级星火计划,生产企业、行业均从中获益。

构建膳食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以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内部完善检测、认证、研发、生产、营销、渠道等自身的建设。“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已经联系了5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国食品报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