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在中国使用吗?
并非国外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我国就可以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中国政府准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分别列入了两个国家标准,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另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GB14880-199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凡是列入这两个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都是合法的;凡是未列入这两个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在中国使用都是非法的。因此,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果未列入GB2760或GB14880,就不可以在中国使用。2009年蒙牛特仑苏OMP牛奶风波,就是因为在牛奶中添加了牛奶碱性蛋白(MBP)造成的。MBP这种食品添加剂已获得了美国和新西兰政府的使用许可,但我国当时尚未允许使用,这是一个典型的合理不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
对食品添加剂实行许可制管理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国政府准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果没被另外一个国家准许,就不能在这个国家使用。对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准许使用而中国未准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果确有必要在中国使用,有关单位可以提出申请,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机构进行安全性评价后,通过规定的程序列入GB2760或GB14880后即可在中国使用,简单的说,就是“先报批,后使用”。
8、原本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又会被国家禁止使用吗?
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也会发展变化。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先进的食品添加剂被许可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被淘汰或限制使用范围,这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中国从2011年5月1日起,就不允许在面粉中使用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了,并不是因为过氧化苯甲酰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而是认为无技术的必要。另外,以前大家大都喜欢吃白馒头,觉得馒头越白越好。一些人觉得吃白面条有幸福感,一些人吃白馒头有满足感,而正常面粉本身达不到那么白,用“富强粉”做的馒头也没那么白,所以才使得增白成为必要,增白剂应需而生。现在很多人开始吃黑色食品、紫色食品了,吃全麦馒头或杂粮馒头了。大家的饮食观念开始转变了,大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单纯为了满足视觉和心理的需要而为馒头增白了,面粉增白剂也就退场了。
9、“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真是这样的吗?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这是食品界人士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客观现实,尽管如此,首先还必须强调,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卤水点豆腐是我国西汉时期发明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卤水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中国老百姓炸油条使用明矾、小苏打也是食品添加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源之西方的面包、蛋糕、香肠、干红葡萄酒、啤酒、果汁饮料、冰淇淋、口香糖、巧克力和速溶咖啡,还是中餐的馒头、包子、油条、元宵、月饼、菜肴等,这些食品的制造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这是不以我们的好恶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假如没有了食品添加剂,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将会不复存在。食品添加剂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越是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丰富,人均消费量越大。没有食品添加剂不单是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也没有现代食品;油、盐、酱、醋、米、面里都有食品添加剂,没有食品添加剂家庭厨房也无法运转。
10、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的食品是否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特殊规定?
我国对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的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特殊规定。
GB2760-2011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做出了最大量限定。而且婴幼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食用香料、香精。但是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可以使用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荚兰豆浸膏(注:香兰素是香荚兰豆的主要香料成分,也可以采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的方法获得;乙基香兰素是香兰素的乙基取代化合物,较香兰素香气更为优雅、爽快,不存在于天然物中,主要由化学法合成;香荚兰豆浸膏是香荚兰豆的提取物,主要成分是香兰素),最大使用量分别为5mg/100mL(以即食食品计,下同)、5mg/100mL和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生产企业应按照冲调比例折算成配方食品中的使用量;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可以使用香兰素,最大使用量为7mg/100g(以即食食品计),生产企业应按照冲调比例折算成谷类食品中的使用量;凡使用范围涵盖0至6个月婴幼儿配方食品不得添加任何食用香料。
目前允许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有作为酸度调节剂的碳酸氢钾。
甜味剂阿斯巴甜高温水解后对有苯丙酮酸尿症的患者会有危害。因此GB2760-2011规定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
11、为什么国内与国外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是不同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包括产品使用标准和产品标准二大类。后者主要是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鉴别试验、纯度、杂质限量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方面全球所有国家基本相同。消费者觉得国内外标准不同的方面主要是指使用标准,即不同的添加剂能用在什么食品中,用量是多少、残留量允许多少等内容,各国往往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世界各地的残留量规定不同主要源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不同。比如,美国人比中国人吃烘焙食品更多,因此与烘焙食品关系较大的反式脂肪酸的危害问题,他们考虑得可能就比我们更多。中国人和许多亚洲人以大米为主食,理论上我们对大米的残留规定就会更严格。由于我们对防腐剂应用更敏感,考虑就会更多点。
另外,同一种物质,不同的残留标准的情况亦由于认识的原因。虽然同一种化学品的安全验证科学数据是世界共享的,但是作为公共决策的“卫生安全标准”,还是人制定的。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必要性”和“安全性”的权衡。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管部门,衡量标准不同,就会制定出不同的“安全标准”。2011年发生的面粉处理剂禁用事件和台湾公布了一批可口可乐原液中检出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新闻,引起大陆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是二个最典型的例子。最终取消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由于我国的管理部门认为无技术的必要。台湾因为没有制订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可用于碳酸饮料的规定,就判定在可口可乐原液使用羟基苯甲酸甲酯违规,而这一食品添加剂在中国、美国、欧盟都是可以应用的。
12、食品中的香气都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使用食用香精?
食品中香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食品基料(如米、面、鱼、肉、蛋、奶、水果、蔬菜等)中原先就存在的,这些食品基料构成了人类饮食的主体,也是人体必须营养成分的主要来源;二是食品基料中的香味前体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如加热、发酵等)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的;三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意加入的,如食品用香精、调味品、香辛料等。尽管食品中的香味成分在食品组成中含量很小,但其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
同一种食品的香味可能是通过以上一种或几种途径为主产生的,如面包的香味主要是通过发酵、焙烤和添加食品用香精产生的。
食品工业是从厨房走出来的。对大多数在厨房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的食品而言,由于配料精细、制作方法考究、加热时间适宜等原因,其香味一般都饱满诱人。但对于在食品厂采用现代化设备大规模、快速生产的食品而言,其香味一般不如传统厨房制作的食品可口,必须额外添加能够补充香味的物质,也就是食用香精。
食用香精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增香提味、改善品质”八个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食品提供香味;一些食品基料本身没有香味或香味很小,加入食用香精后具有了宜人的香味,如软饮料、冰淇淋、果冻、口香糖、糖果等。二是补充和改善食品的香味;一些加工食品由于受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加工时间等的限制,香味往往不足、或香味不正、或香味特征性不强,加入食用香精后能够使其香味得到补充和改善,如罐头、香肠、面包、速冻食品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