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就是豆芽,监管不能“尴尬”

新华社
2014.09.30


豆芽本是餐桌上最常见的品种,可是豆芽到底是食品还是农产品的问题,却“尴尬”了不少监管部门。

近日,就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豆芽的培育制发过程比较特殊,不知道究竟是归管“种植”的农委部门管,还是归管食品生产的部门监管,而豆芽制发中使用的6-苄基腺膘呤和4氯苯氧乙酸钠也成身份模糊的“灰色产品”。由此,各地行政、司法机关对涉及豆芽的食品安全立案的标准不尽一致,自由裁量权有点大。

豆芽到底归哪个部门管,到底用什么法律法规管,目前恐怕确有混沌之处。

豆芽看似农产品,但其制发过程确实不同于一般农作物的种植,更类似工业产品制作,在一些地方,食品安全委员会“兜底”,能将这些产品统统管住;而在另一些地方,豆芽的身份究竟是什么,行政部门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加上豆芽制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化学物质,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食品添加剂”等身份间变换,名目众多的国标、地标、行业标准不太统一,监管法律法规也有模糊不清之处,导致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时没有法律依据,监管易陷入真空。

但不论如何,豆芽就是豆芽,不管你怎么定义,它就在那里。老百姓不会计较它到底是“农产品”还是“食品”,也不太会专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但是,有一点老百姓是关心的,豆芽必须是安全的,所以政府有责任依法、明确、统一加以监管。

看来,有关部门确实应听听老百姓在小小豆芽问题上的声音,尽快明晰这一食品的监管主体和立案标准,一方面为消费者的餐桌安全护航,另一方面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华社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