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奥地利红牛进入中国市场,有关红牛的小秘密被一一揭开,以至于,不论华彬集团是否拿到新授权,有关红牛在中国市场的利益争夺已然展开。

此红牛非彼红牛
“你在市面上能买到几个版本的红牛?”细想起来,第一次被问及这个问题,已一年有余。
发问的人是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以下简称:红牛)的忠实粉儿,因为总需熬夜的工作性质、对体育赛事的钟爱以及“累了,困了”的广告语,他毫无悬念地成了红牛的目标受众。
“银蓝色红牛和金色罐红牛在口感上相差无几,可还有一种银蓝色罐的红牛是带气儿的,有点像碳酸饮料,且罐子上并没有中文的‘红牛’字样,但三个红牛均有‘Red Bull’字样,Logo几乎一样。”这是上述追问者在去年夏季来临前,发现的有关红牛的小秘密,他甚至提醒记者“研究”一下,“应该有故事。”
知道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已经是去年九十月份的事儿了。去年九月,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红牛)的母公司华彬集团收购了美国天然椰子水品牌唯他可可(Vita Coco)25%的股份,成立了唯他可可中国公司,并推出了唯他可可椰子水产品。
这是华彬集团继红牛之后,首次推出饮料类新产品。而当时,“红牛还处在快速增长期。”一快消行业数据分析人士对记者说。
彼时,业界有很多猜测,比较主流的看法是,中国红牛看到了未来增速放缓的趋势,在主动“求变”。
一个月后,记者从中国红牛的一名市场销售人员处获悉,华彬集团很快又会推出新产品,这次的方向是儿童饮料,各项准备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产品会在2015年上市,“但实际上,公司对此事的规划开始于更早些的2013年。除此,公司还有推高端水的规划。”
问及中国红牛为何频繁推新,该销售人员表示:“2016年,中国红牛的商标授权到期,如果泰国方面不授权给中国,红牛将不能再用‘Red Bull’和图像Logo。不过‘红牛’商标是中国注册的,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而有关续约,还不太确定,但至少目前,谈判还在继续。”
之所以说万幸,是因为该销售人员清楚地知道,另一家与Red Bull有关的公司及其产品已经进入中国。
没错,正是前述红牛忠实粉儿发现的、那个没有中文字样的Red Bull,它的产地是奥地利。
公开资料显示,Red Bull GmbH(以下简称:奥地利红牛)于2014年3月进入中国,并成立了瑞步饮料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而中国红牛的官网显示,红牛(Red Bull)是全球最早推出且最成功的功能饮料品牌之一。1966年,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诞生于泰国。1995年12月,红牛以全球战略眼光和对中国市场发展的信心来到中国,成立了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渊源又是什么呢?
奥地利红牛官方在给记者的回复中称,泰国天丝医药集团(泰国红牛)是红牛商标的拥有者。奥地利红牛和中国红牛都是商标的被授权方。奥地利红牛在唯他可可推出近一周年之际,来自一线销售人员的反馈只有一个字,“难”。他还透露,公司已经调整了方向,目前也在做降价,做促销。
(Red Bull GmbH)成立于1987年,和中国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是两家独立的公司,生产的产品也不一样。
面对相似的问题,中国红牛官方微信给出的回复是——目前,中国红牛公司只生产“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和“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两种易拉罐装产品。建议您查询中国红牛的官方网站了解红牛。
再问其他,便没了回复。

红牛的“加多宝”隐忧
相较于中国红牛官方微信,奋斗在市场一线的中国红牛销售人员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解释中国红牛和奥地利红牛的区别。
通过业内人士,记者从全国五个市场的红牛销售人员处了解到的有关二者的区别,虽略有不一,但被问者均会强调“都是正品”,“配方均源自泰国”。
与此同时,近日,一篇题为《红牛也有两个公司?加多宝和王老吉的翻版故事?》迅速蹿红业界。
作者“王薇王花”在文章中细数中国红牛和奥地利红牛从公司到产品的区别,并强调奥地利红牛的包装早在1987年就已经确定为银蓝小罐,而中国红牛直到1995年才正式投产,当时还只是金罐包装。到了2002年,中国红牛出品的第二代牛磺酸加强型直接采用了和奥地利红牛高度相似的包装和英文字体。
“我陈述的只是我的观察所得,并没有和任何一家公司确认过。”王薇王花对记者说,就如她自己在文章中强调的那般,一切只缘于她是个强迫的处女座。
对于中国红牛有关品牌授权2016年到期的说法,被问及的中国红牛的销售人员有近一半表示不甚清楚。略知一二的,给出的答案也不太一样。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红牛是华彬集团老板与泰国政府的私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本质上是只能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地产品牌。另一种说法是,泰国红牛创始人将产品经营权给了奥地利老板,而中国红牛从奥地利老板手上拿到品牌的大陆经营权。
也有销售人员直言,“你可以间接理解为,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关系。”对中国红牛是否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加多宝,该销售人员表示,“不无可能。”他同时强调,奥地利红牛的先天缺陷是难接地气,而中国红牛20年经营的渠道网络已经根深蒂固,包括全国各区域的厂区,以及在中国一家独大的功能饮料行业地位。
实际上,有关授权的秘密,早在去年4月,就被品牌心学创立者王利锋道破。
“从红牛创始人许书标处获得的、在中国经营红牛业务的许可期,应该是20年。近年来,红牛的强盛给华彬集团带来了充裕的现金流,但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隐忧,那就是品牌归属。”在其博客里,王利锋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他还披露,在红牛创始人许书标逝世之后,许书标的后人继承了泰国红牛的事业,许书标后人将泰国红牛的股权出让给了红牛的全球核心企业——奥地利红牛,随同转让给奥地利红牛的就是红牛的品牌资产。中国红牛的拥有者华彬集团在品牌授权许可到期之后,不得不和奥地利红牛进行品牌授权谈判。
“作为圈里人,我有我的信源。中国红牛的授权期限将至,至于最新的进展以及是否续约,尚不确定。”8月7日,王利锋对记者表示。
对于中国红牛是否需要和奥地利红牛谈判,以获得品牌授权的问题,奥地利官方没有正面回应。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对记者表示,中国红牛和曾经的加多宝相似点在于二者仅为授权生产经营商,并非独立品牌;为了避免品牌争端,企业应保证授权来源正当,签订完整、合法的授权文件;明确授权范围和内容,避免因为授权内容模糊而留下隐患。
他还强调,如果中国红牛在合同期没能拿到新的授权,则可能面临侵犯商标权、产品沦为“山寨品”的风险。
一场注定的拼杀
“奥地利红牛一直都非常重视中国这个市场,为了进入中国,奥地利红牛做了长久不懈的努力,我们希望中国消费者能够像世界其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一样喜爱奥地利红牛这个品牌和我们的产品。”奥地利红牛官方在回复中表示。
而这正是王利锋和诸多担心中国红牛会成为第二个“加多宝”的业内人所担忧的问题。
据外媒报道,奥地利红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也是拿到了相应授权的。换言之,如果授权方还是泰国红牛,那么,泰国红牛是允许奥地利红牛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红牛展开竞争的。
“奥地利红牛对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早已垂涎三尺,华彬集团也注定会誓死捍卫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国市场。”王利锋说。
一场有关红牛的拼杀已然注定,而大幕也早已拉开。
“目前主要在大型超市、进口超市、麦德龙、山姆会员店、全家等24小时便利店,一号店、京东、一心堂药店和酒吧等渠道销售。我们对自己产品的定位是高端功能型饮料。我们在中国销售的所有产品和在其他国家销售的产品一样,都完全在奥地利本土生产,并进口到中国。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大陆建生产厂的打算。”对奥地利红牛饮料目前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其官方如此回应。
有关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奥地利红牛在中国的销售数据,其回复称,目前没有公布相关的数据。并表示,在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奥地利红牛已经总共销售了近500亿罐。“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呈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时很有信心能够取得更好的业绩。”
来自中国红牛一线销售人员的消息是,奥地利红牛在中国的铺货和回转非常不理想,中国饮料市场已经天翻地覆了,不是有钱就可以任性的行业。
而中国红牛在“主场”的强势也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红牛曾经一度占据中国功能饮料市场80%的份额,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饮料巨头进入该领域,中国红牛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但至今依然是中国功能饮料的领导者之一。”向健军说。
一资深饮料行业职业经理人对记者说,2015年,中国红牛的目标业绩是230亿元,目前看来,没有太大悬念。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红牛就可以高枕无忧。诸如黑卡、乐虎、东鹏等类红牛饮料的搅局,中国红牛的市场份额也正在被蚕食瓜分。”前述数据分析人士说。
不仅如此,在唯他可可推出近一周年之际,来自一线销售人员的反馈只有一个字,“难”。他还透露,公司已经调整了方向,目前也在做降价,做促销。
“这两年,华彬集团积极推广新品类和红牛商标权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有关。就像加多宝做高端水、生产双面凉茶(一面加多宝,一面王老吉)和王老吉商标走向不明有很大关系。”王利锋表示。
问及奥地利红牛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时,其官方回应称,奥地利红牛的配方和中国红牛的配方有一些差异,其中一些主要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比如牛磺酸成分,我们是中国红牛金罐的8倍。同时,从口感上来说,我们是含汽的饮料,中国红牛的两种包装都是不含汽的。
“已经拿到授权了,消息还不曾公开。”8月7日,最早言及中国红牛商标授权到期的信源对记者说。
“如果属实,这对中国红牛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但同时,已然开始的有关市场份额的竞争,已无法挽回。”前述职业经理人认为。遗憾的是,截至发稿,中国红牛的母公司华彬集团没有就红牛的商标授权、市场份额以及旗下新产品的市场表现等疑问做出回应。
最新的消息是,中国红牛9月份将要推向市场的“红牛强化型纪念罐”已在积极筹备上市,消息称,目前中国红牛强化型活动比较多,主要是为了控制奥地利红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