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卡零糖后,食品也开始零碳了?| 产业镜像

36氪江苏
2022.08.18
6月,广东盒马自有品牌——有机山茶油,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食品。此款有机山茶油不仅将零碳食品带上了百姓的餐桌,更是打响了食品界减排的第一枪。



文:胖头鱼

来源:36氪江苏(ID:jiangsu36kr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底色。今年电商平台释出的消费数据显示,5月31日至6月20日之间,淘宝天猫高能效消费电子商品已成交的订单共计减碳15.3万吨。然而,当人们将目光聚焦在能源、汽车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时,却很少有人将一株水稻、一包蔬菜,甚至一盒牛奶与碳减排、碳中和联系在一起。


6月,广东盒马自有品牌——有机山茶油,经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定已实现产品预先碳中和,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食品。此款有机山茶油不仅将零碳食品带上了百姓的餐桌,更是打响了食品界减排的第一枪。可是,零碳食品又能否真正掀起百姓“菜篮子”里的饮食革命呢?


01

食品行业中令人意外的碳排放量


所谓碳中和/零碳食品,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与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有些类似,经过零碳认证的蔬菜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


图源:Unsplash


如若将食品产业碳排放比例进行对比,可分为畜牧业、农作物种植、土地占用和生产供应链四个方面。排放量最高为畜牧业,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业种植生产,种植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剩余的部分可追溯至耕地扩张或集约化处理引起的碳固存损失和在食品的生产供应阶段,仓储运输带来的电力和能源消耗、食物浪费以及制冷剂逸散等。


放眼全球,仅农牧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就约占17%,仅次于能源行业、建筑业,位列第三。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食品摆上餐桌前需经研发、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到储存等层层关卡,每个关卡均会产生温室气体。这说明一份零碳食品的诞生,意味着从产地-工厂-货架到呈上餐桌,再到最后的废弃包装回收利用,都必须实现零排放。


02

各大品牌积极布局,开拓消费市场新版图


由于食品产业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推动食品产业早日实现碳中和显得刻不容缓。


3月16日,伊利金典于百度希壤元宇宙发布会上就推出了中国首款碳中和有机奶,向消费者传达低碳有机生活的核心理念。


6月13日,中国首款“零碳冰淇淋”——伊利集团旗下须尽欢品牌碳中和人间悦桃冰走进消费市场,一同发布的还有中国首款碳中和酸奶——“畅轻”蛋白时光。两款产品是国内首个全周期实现相对零排放的酸奶和冰淇淋。


当然,这三款产品只是零碳食品业中的冰山一角。类似的商品还有雀巢卓淳能恩3有机奶粉、海南农垦“母山零碳咖啡”…这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引领新的消费趋势。


而零碳食品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也在摸索之中。就江苏而言,2022年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碳认证制度研究,制定了《零碳负碳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规范》,并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取得认证资格备案,开创了我国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标准制定的先河。


03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环保与营养却可共存


不少消费者可能会对此产生疑问,碳中和食品吃起来能和正常食品口感一样吗?营养价值是否会大打折扣呢?


其实,目前国内的碳中和食品主要是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因此对食品本身的营养并没有实际影响。在营养价值、口感等方面,碳中和食品和非碳中和食品在理论上不会有明显的差异。唯一的不同应该是碳中和食品相对于普通食品,售价应该会贵一些。


03

行业巨头抢占市场,减碳成为食品企业决胜未来的关键点


从雀巢、达能、伊利、蒙牛、利乐、盒马等国内外食品巨头的发展史得知,其碳中和成果得益于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摸索与积累,以及背后大量的精力与财力,绝非一蹴而就。


蒙牛集团下的圣牧高科团队,13年前就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打造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截至2021年已投入75亿元,如今其单吨原奶碳排放强度已实现国内领先,相当于起步较早的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水平。


达能位于武汉和邛崃的两家脉动工厂率先在中国饮料行业实现碳中和。早在2008年,达能便开始了碳排放的追溯和计算工作,且将碳盘查覆盖到产品全生命周期。邛崃和武汉工厂成功使用了本地清洁蒸汽,进而实现了100%清洁能源使用,使工厂碳排放进一步显著降低。


实现一个工厂、一款产品的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这也是目前食品碳中和案例多集中在行业巨头的主要原因。


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2030年前抵达碳排放高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尽管0碳之路道阻且长,但诸多企业已将其视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赛点。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36氪江苏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