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成为了超市行业里开店最快,也是关店最快的选手。
最猛的时候,它一年就开了573家mini超市和46家超级物种,快速布局让它的市值一度冲到了1064亿。
这两个新业务是永辉集团的重点项目,创始人张轩松给它们的定位,一个是规模扩张的神器,一个是国际化的高端餐饮。
但这些业务全都在4年内几乎销声匿迹,剩下门店不足50家,还让永辉集团在2021年亏了近40亿。
最近,永辉福州大本营的两家老店也被接连关闭,这难免不让人怀疑,正是它创新业务的接连失利,影响了传统生意。
永辉曾经是中国超市行业的顶流,是第一个把生鲜大面积搬到超市里售卖的连锁品牌,就连国家有关部门都希望能让“永辉模式”席卷全国。
如今它的惨败,绝不是实力上的问题。
01
狂开800家店,
生鲜鼻祖被同行带跑偏了
永辉的过去和现在,可以说分别是兴于创新,毁于“创新”。
永辉的前身是一家福州小超市“古乐微利”,靠低价赚辛苦钱。薄利多销,过得也相当滋润。
然而好景不长,外资巨头相继进入中国,很快福州就有了十几家大型超市,古乐微利这样的小超市瞬间就不香了。
为了活下去,古乐微利的创始人张轩松意识到:必须创新。
他潜伏到沃尔玛、麦德龙去做市场调研。仔细研究后他发现,它们确实很猛,但也有弱点。
比如在产品选择上,外资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卖生鲜,但鱼、肉类大多是冻品,蔬菜几乎都是耐储存的根茎类。凡是不容易保鲜的产品,都很难见到。
但中国人买生鲜,最看中的就是“鲜”。
张轩松立刻开了一家超市,摆上最鲜的肉蛋蔬菜,占了超市面积的一半以上,还把营业时间提前到了早上6点半,吸引平时爱逛早市的大爷大妈。
这就是第一家永辉超市。“永辉模式”还被官方誉为中国“农改超”的开创者在全国推广。只用了3年,永辉就有了50家门店,还在2010年上市,很多年都是生鲜超市第一名。
可惜的是,相比曾经的创新,近几年永辉的创新屡战屡败。
这一次,逼它创新的不是超市同行,而是一群互联网选手,比如苏宁的苏鲜生,美团的小象生鲜,曾被腾讯看好的每日优鲜。
为了打出差异化,永辉第一个转型方案是“超级物种”,把生鲜超市升级成连锁餐饮。
超级物种主打高端,在福州首店租金每天就要10元钱/平,是一般地段的5倍以上,到上海也是选最高端的商圈入驻。超市里开了7个食品加工档口,现场加工波士顿龙虾、帝王蟹,还卖牛肉和面包。
开业第一天,它的营业额就近20万,是预期的近3倍,这让永辉的市值冲上了1064亿元的高点。
踌躇满志的永辉,甚至在年报中指出,要在2018年开100家店,还要开到曼哈顿和硅谷去。
但很快它就被现实打脸了,超级物种在2018年前三季度亏了6亿多,不到4年就因为成本太高、盈利太难而销声匿迹。
到2019年,超级物种只剩6家门店,店内大部分位置都外包出去了。
永辉自然不会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在做超级物种的第二年,它就做起了社区生鲜“永辉mini”,喊出“只管往前冲,不用管亏损”的口号,扬言要一年开店1000家。
但永辉并没有实现它的远大抱负。
高压的开店政策之下,执行团队为了低租金牺牲位置,跟消费主力接不上头,2019年就有44家新店关门止损,到2021年底只剩33家。
2016年至2018年,超级物种和永辉mini店联手,让永辉亏损了13亿元。
创新打法不仅没帮永辉打败对手,反倒让它比同行摔得更惨。
02
性价比失灵,永辉一年亏掉39亿
不仅创新失败,永辉最擅长的高性价比打法也失灵了。
早期的永辉超市,不仅卖生鲜,还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性价比。
最狠的是去中间商,它通过对原产地企业入股+合资的方式,把差价抽成抹掉了约45%,又砸钱建物流中心,在运输上降低成本。
在这背后,永辉是下了血本的。
比如它花1.2亿建的物流中心,前期投入虽高,此后的运输成本却降到了最低。
拿捏住成本,就掌握定价权,永辉的生鲜价格比菜市场还低,很快就征服了全国的家庭主妇。
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曾把这种赚辛苦钱的方式称作“撅屁股捡钢镚”,难就难在必须得时刻撅着,稍一喘息钢镚就被别人捡走了。
2016年,社区生鲜杀到永辉面前,它们不光不用撅着,还用的是挖掘机。
最狠的是兴盛优选,靠着自己的连锁超市芙蓉兴盛,门店就是自提点,店长就是团长,别人需要花时间、砸大钱才能搭建起来的团购网络,对兴盛优选来说就是小事一桩。
截止2020年10月,兴盛优选在近120个城市开展业务,大约是美团的两倍,橙心优选的10倍,网点最多时有13000个。
门店虽然多,兴盛优选却不需要多高的管理费,一个订单的履约成本只有1元钱,大约是每日优鲜的1/20。
因为背后有互联网资本支持,社区团购们在营销拓店、引流提成和订单补贴上疯狂烧钱。
比如每日优鲜,最狠的时候一年就烧了8个亿,电梯广告和APP老带新双管齐下,力度最大的优惠券是99元减80。
每日优鲜烧这些钱,恨不得把后槽牙都咬碎了,但还是抵不过高能选手的一个零头。
比如美团优选和美团买菜,为了维持高速增长,一年共烧了886.8亿。
它的业务员每拉拢一个新团长,就能拿100到120元提成,新团长还能靠吸引用户下单赚佣金。
永辉不是不想烧钱换规模,而是根本没有烧钱的基础。
比如定位高端的超级物种,不适合大面积拓店和补贴,mini店从一开始就不稳定,很多门店还没进入烧钱阶段就关门大吉了。
一次次转型失败后,永辉只有到家业务在2020年实现了59.1亿元销售额,是除传统超市外硕果仅存的赚钱业务。
03
自救艰难,
永辉的高端滤镜太脆弱
永辉的问题不是不懂创新,而是太盲目。
吞噬净利润的,正是一个个接连失败的转型业务。
早期的永辉,改革创新靠的是老板亲自下场做调研,转型的目标也是根据顾客需求制定的。
而近几年,永辉转型是被同行逼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风口赛道,原本更该被重视的顾客需求和实际的落地执行,反而被当成了细枝末节。
比如最近关门的仓储店,也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
它学的是外资超市沃尔玛、costco的仓储会员店玩法,门店用的是永辉超市的一部分仓库,产品价格比超市更便宜。
costco仓储超市
但除了便宜,永辉并没有学到仓储店的精髓。
正宗的Costco的仓储店模式,是只有会员才能享受低价,产品种类不多却极其精准,以量压价,最终让会员形成极高的粘性。
而永辉的仓储店,任何人都能进店,哪怕只买一件商品也是批发价。产品没有会员定制属性,目的实际上是跟社区生鲜抢用户,升级版的会员店,被永辉学成了换掉名字的价格战。
永辉仓储店
这样的打法让永辉仓储店的毛利率不超过10%,比收会员费的costco还要低约4%,从自救灵药变成了慢性毒药。
除了仓储店的判断失误,永辉在超级物种、永辉mini、前置仓的布局上都有类似的问题:什么火、高端就做什么,忽视中间执行环节,最终做成了难盈利的四不像。
比如超级物种,既想做超市还想卖餐饮,线上业务也舍不得放下,最终用户的体验感极差。
很多人发现,在超级物种买一斤龙虾要99元,加工费另算却还吃不饱,超市部分只有不到300平米大小,东西买不全不说,还要和线上业务的拣货员争抢空间。
不明确的业务方向,让超级物种用着永辉超市的强悍供应链却卖货不给力,有一套完整的sop却根本不能落地。
原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大家做事喜欢拍脑袋,最后发现拍脑袋错了。”
虽然敢于承认错误,但战略错误的代价往往是无法挽回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追求高端转型却还要用性价比来吸引人的永辉,注定维持不了高端滤镜。
其实就算关店400家,市值蒸发700亿,永辉依然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连锁超市。
它的年营收高达989.69亿元,仅次于沃尔玛,是中国第二。
消费者需要高端多元的消费体验,但这种体验至少要符合大众需求。
自救艰难的永辉,是被自己的盲目拖下了水。
但如果它愿意继续稳扎稳打,一切也还来得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