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倒掉1200万吨,贱卖都没人要:被进口碾压的国产水果,何时能夺回尊严?

快刀财经
2022.11.07
本应大放异彩的国产水果,为什么走到了今日困境?

文: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又到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空气里满是醉人的甜蜜。

 

比起消费者们乐见其成的“水果自由”,果农们却是如履薄冰。这是因为行业内多年未破的怪圈——国产水果每到上市季就滞销,最终只能贱卖甚至倒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水果截然不同的待遇,即便价格一路走高,仍然大受欢迎。以今年年初的广西砂糖桔为例,行情低迷到直接跌破1元/斤,成了名副其实的“伤心果”,而进口柑橘却是抢手的“香饽饽”,每斤价格普遍在10元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我国果品产量达29970.2万吨,产值近两万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


 


但这串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却存在一个冷酷的事实:国产水果的年损耗多达1200万吨,造成经济损失达4000亿人民币,丰产不丰收,有量无市。

 

更尴尬的是,国产水果常被看作是进口水果的“平替”。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真相是,我国市场上的不少优质品种均来自国外,近10余年来,我国从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引入近20余个大樱桃品种;巨峰、夏黑、金手指等热门葡萄品种,也来自日本。


 

“拿来主义”的后果就是,我国水果品种高度依赖外国,缺乏优质本地品种,产业发展缓慢,产品采摘、分选、包装严重落后,低档与同质化成为国内水果难以摆脱的“标签”。

 

中国不缺水果,缺的是好水果。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水果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知名名牌依然凤毛麟角。

 

明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却生生将一手好牌打烂,本应大放异彩的国产水果,为什么走到了今日困境?


01
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产水果的隐痛


2021年10月,由一株果蔬藤条引发的“天价官司”尘埃落定。

 

中国商人高某被新西兰高等法院判处赔偿全球奇异果生产巨头佳沛(Zespri)1225万纽元(新西兰货币,约5558万元人民币),这还是已经大打折扣的数额,引发国内网友热议。

 

事情的导火索在于,高某将佳沛公司实验研究出的“阳光金果”和“魅力金果”的果树芽木偷运出去,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我国果农大规模种植。


 

事情发酵后,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高某确实侵犯了对方的正当权益;也有人不服气,认为种我们自己的水果,凭什么被外国索赔?

 

众所周知,猕猴桃原本产自中国,世界上54个猕猴桃品种,中国就有52种及38个亚种,但最后却是在新西兰被发扬光大,进而打造成世界最知名的猕猴桃品牌“佳沛”,每年生产近8000万箱,销售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气人的是,中国猕猴桃的虽产量是新西兰的5倍,但新西兰却把20%的奇异果卖给了中国,并且供不应求。如今,中国已成为新西兰奇异果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价格上的落差则更为明显。一边是一个售价高达12-30元的奇异果,一边是4-8元每斤的土生猕猴桃,背后的经济效益,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最为可惜的,是武汉植物园曾自主选育出珍贵的“金桃”猕猴桃,因为没有国内企业愿意以合理价钱接手,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尊重和回报,只能无奈地将国内市场专利使用权割爱给意大利公司,对方承诺不仅会扩大猕猴桃的种植面积,也会继续支付专利使用费。

 

这就造成了一种极为荒诞的场景:中国培育的猕猴桃品种,若想要跻身国内市场,还必须得通过国外引进的方式,不免讽刺。

 

除了这桩惊人的猕猴桃案,2020年,美国加州的International Fruit Genetics曾起诉中国,认为中国盗种了他们育种研发的甜蜜蓝宝石葡萄。

 

2021年4月,日本政府通过《新种苗木法》,对1900多种农作物新品种进行了“封锁”,再也不允许这些新品种的种苗被带出日本,特别是严防死守流向中国。


 

国产水果饱受诟病的“拿来主义”背后,其实是基于当初的国情所决定的。在尚且吃不饱饭的年代,专家们选择将科研集中在粮食育种上,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果蔬育种才开始起步,且在1996-2007年间,由于科研体制的变化,还出现了育种停顿的问题。

 

果树育种又是一个周期漫长的过程,通常培育一个果树新品种的时间为24年左右。育种者、经费支持、工作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自主选育的突破性品种不多。

 

再加上国内选育出的品种,种植者需要承担“品种研发成本”,国人自然更愿意种植那些已经成熟的引入品种,可以很大程度地省去市场教育的费用和时间,看似高效,实则短视。

 

以国产苹果为例,2016年的产量为4388万吨,其中超过70%的苹果是红富士品种。有人曾把全国不同产区的苹果放在一起进行盲测,结果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专业人士,都不能准确说出各个苹果的出处。


 

这种情况下,大量同质化产品同一时间上市,卖不上价是必然结果。而一旦出现像新西兰爱妃苹果这样差异化的产品时,就会轻易胜出。

 

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下,国产水果如何能不滑向深渊。


02
乱象重重人心尽失
国产水果顽疾难消


2021年3月,澎湃新闻接到相关爆料,称在享有“沃柑之乡”美誉的广西南宁武鸣区,果商为了保证品相,擅自调高抑菌农药的稀释浓度,安全隐患被长期忽视。

 

在记者暗访调查中发现,当地沃柑经采摘后会被送到洗果厂,进行清洗、打蜡并浸泡抑菌农药保鲜。而在浸泡过程中,会混合使用多种抑菌农药,浸泡后的沃柑并未按照存储安全间隔期,而是直接送往市场销售。


 

如果担心浓度不够导致沃柑腐烂,果商还可自行购买农药继续添加,如此沃柑可以保存两个月左右,待到价格上涨时再行出手。

 

这种未经存储降解的果面会有农药残留,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深知内幕的果农从来不吃,却对“潜规则”视若无睹,只因这样才能赚到更多“辛苦钱”。


 

事实上,“农药沃柑”不过是国产水果乱象的一个缩影,顽疾还远不止于此。由于国产水果缺乏规划,果农们习惯跟风种植,一窝蜂的后果是,品质越种越差,价格越卖越低,口碑和人心尽失。

 

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就是前车之鉴。早在10年刚引进的时候,我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只有几百亩,而到现在,种植面积已达到了八十万亩。

 

作为日本引以为傲的稀有品种,阳光玫瑰第一次在国内上市时,就因价格高达200-300元/串,喜提“葡萄中的爱马仕”之称。利益驱动下,阳光玫瑰迅速在中国各地推广种植,不管环境适不适合,也不管技术能不能支撑,先占坑再说,急功近利风气盛行。

 

于是,农民种、老板种,甚至房地产大佬也来跨界种植。疯狂扩张的同时,参差不齐的品质,让“阳光玫瑰”一步步失去市场,价格大跳水。


▲国内14个基地的阳光葡萄,外观各异

 

根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价格公示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新发地的阳光玫瑰批发价分别为26.7元、22.3元、25元,和巅峰时不可同日而语。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为了得到果粒更大、产量更高的阳光玫瑰,不少种植者盲目选择牺牲风味,以换取好价钱。就拿肥料这项来说,在日本原产地,“阳光玫瑰”多采用的是植物源的有机物,比如木屑、核桃壳等。

 

但在国内,大多数情况下用的是动物源性的有机肥,比如动物粪便,甚至有果农为了节省成本,利用有机肥,比如磷肥、钾肥、钙肥。要知道,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会打破果树自有的生态平衡和免疫力,一旦停止就会出现大量减产乃至绝收,于是化肥使用年复一年,土地越来越贫瘠,收获的果子越来越不好吃。


 

所以,阳光玫瑰的果粒的确是催大了,但品质却大打折扣,空心现象明显。阳光玫瑰的早摘现象同样普遍,为了抢占“尝鲜”的先机,果农会在果实尚未完全成熟之前采摘,以至于糖酸比出现巨大差距。

 

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终于吃上了这个昔日的水果贵族,却发现不仅没有想象中的惊艳,还有点涩口,更尝不出来什么“玫瑰香”,都不及普通的巨峰好吃。


 

失望过后,被市场抛弃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03
缺乏标准发展无序
国产水果能否翻身

 

近年来,国产水果滞销的新闻频出,如陕西苹果、眉山柚子等,来自进口水果的强烈冲击,压得国产水果毫无还手之力。

 

数据足以说明问题。2011-2013年,我国水果进出口还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2013年之后,进口水果开始超过出口水果,2016年-2019年基本上呈指数级增长的状态,而我国水果的出口量却是不温不火。


 

2020年之后,虽然受疫情影响,进口水果数量有所减缓,但水果贸易逆差仍在持续扩大。根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水果进口的平均增速将持续高于出口的平均速度。

 

从水果的进口量看,樱桃和榴莲一直是我国进口水果的热门品类。比如泰国80%的榴莲,智利80%的鲜樱桃都进入到了中国的消费市场,即便售价不菲,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供需两旺。


 

国产水果与进口水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安全、品质、品牌、口感等方面。进口水果的生产国家多以工业化的方式种植,成果率高,且普遍采用光电分级,可以分选出色泽、单果重、糖度、水分都各项指标接近的水果放在一起装箱,保证出品优良统一。

 

反观我国,到现在还没有标准化的果品质量管理体系,果品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现象屡见不鲜,无序的发展更是不断拉低着中国水果的总体质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法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有一套完善的体质和机构设置,法国农科院推广了74种栽培植物的优良新品种400多个,培育的许多品种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日本政府对农业生物技术、品种的研发也非常重视,将发展生物农业技术纳入到了国家发展规划中,结合地区土壤、地形等特点研发不同品种,走精细化品牌农业发展道路。

 

而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在应用和推广方面的科研成果不过1/3,许多成果未经中间实验和生产实验,且由于专项经费太少,使得许多工作无法铺开和实现。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依赖国外引入品种,可能带来的“卡脖子”问题。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里,专门提出了“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目标,加强自主选育品种,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


 

随着国外对于种子知识产权的日渐收紧,水果战争已不是小打小闹的格局,握住品种研发的“芯”,刻不容缓。

 

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无论是市场化研发、标准化种植,还是社会化服务、供应链输送,我国水果产业有太多亟待提高的地方,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但是,如果不能从根上真正重视起来,总是一味“躺平”,国产水果的未来,恐怕依然难逃“恨铁不成钢”的命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浪潮工作室《葡萄中的爱马仕,为啥不香了》

2.神农岛《“拿来主义”救不了国产水果》

3.澎湃新闻《放两个月都不回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快刀财经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