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玗
来源:36氪(ID:wow36kr)
在盒马最新的新零供大会上,侯毅亲自披露,盒马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超过35%。放在行业里来看,这一数据超过Costco的25%和山姆的30%。
在消费零售整体缺乏信心且内卷的大环境下,很久没有如此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了。
过去几年间的零售行业是焦虑的。这种焦虑一方面由传统大卖场的衰退带来,玩家们都清晰地认知到,渠道为王的时代结束了,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信息获取途径得到提升,零售赛道从供给侧市场转变为需求侧市场。
对此,各零售企业都绞尽脑汁,探索了各种各样的门店形态与业务模式,试图去修正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错位关系。换句话说,在电商等各种新渠道能为消费者带来更低的价格和更花哨的商品时,零售企业们能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新价值点在哪儿?
但经过mini店型、O2O、即时零售,再到现在的仓储会员制度等一系列的探索,包括盒马在内,焦虑的零售玩家们经历过一遍又一遍的试错,试图找到一个准确的解。
此次盒马给出的解题思路并不新颖,也非独家,那就是提升商品力。商品力的重要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共识。当自有品牌占比达到足够高的程度时,为企业带来的是稳定的毛利增加与复购提升;在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为消费者、供应商两端,背后带来的都是确定的价值增量。
这就是为什么业内重视盒马此次自有品牌成绩的原因。但由于商品力本身是一件难以量化的东西,而背后的能力打造所需时间周期又相当长,无法用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数据直接评判成果如何。
因此,从盒马2016年正式打造自有商品开始,到2019年初次披露自有商品成绩,甚至到去年身负盈利重担,始终有质疑的声音响起:商品力究竟只是一个作为噱头的概念,还是能够带来实际的销售额,且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定位置?
以目前的数据来看,盒马为焦虑的零售界带来初步验证:通过提升商品力,尤其是打造出有差异化的自有品牌,是可行的价值新增长点。
01
零售“内卷”过程未得出的答案
新零售兴起的原因是大卖场模式的衰落。在90年代进入中国后,大卖场以其一站式购物的便利性,与批量采购的低价,迅速从彼时的百货商店、农贸市场、杂货店手里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
大卖场在90年代是平台型经济的代表,但在10年后,它迎来了另一名更会做平台经济的对手——电商。电商不仅有更透明的价格体系,更全的商品种类,还在两个方面对大卖场进行降维打击:电商比线下门店更容易做规模,因此其拥有更低的价格;线上平台还比线下实体店更容易做商品调整,能更快地迎合消费者的喜好风向。
乍一看,大卖场的败退仿佛是因为电商的市场挤压,但事实上,其本质是失去了核心价值。当大卖场的商品没有明显差异和竞争力,价格也不再有优势,那么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增量是什么?
而新零售就是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先是品类上的增量,以盒马、永辉超级物种、京东七鲜为代表的餐饮生鲜+超市模型,从2017年起,开始用传统电商难以触达的热食、活鲜作为品类增量与核心竞争力。
再是体验上的强化,传统电商可以配送到家,那新零售玩家们不仅可以配送上门,还可以提供半日达,甚至半小时达的服务体验。近两年火起来的近场电商、即时配送的概念,正是看到了消费者对“快”的不变追求。
还有购物场景的查漏补缺,如果说现代年轻人和90年代一家人周末逛商场大采购的消费习惯不同,更偏向少量多次的即时采购,所以传统大店距离社区3公里以上的距离太远,新零售玩家们开始开小店,用大店辐射小店,解决备货等问题,将小店开到社区门口,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
不得不说,新零售玩家们的“内卷”,从某种程度上拉高了零售行业的“基建”。现在,超市+餐饮的模式进入许多零售品牌店中;半小时到家几乎成为标配;盒马6年前的爆款“海鲜岛”,成为头部生鲜玩家的基础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按理来说新零售玩家们取得了胜利,但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零售企业们的业绩似乎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线下依旧收缩;线上占比虽得到一定提升,但业务持续巨亏。新零售玩家们在“内卷”,但“卷死”的不是电商,而是彼此。
在缺乏核心竞争力时,各企业的能力体现就变成价格和配送速度上的持续“内卷”。二者所带来的成本反映在商品价格上,又让传统电商的价格优势扩大。
焦虑的零售企业们在原有的大盘子里缠斗,却难以扩张新的增量需求,难以创造新的价值。
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缩短配送时间,还是增加生鲜热食,本质上依旧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换句话说,即便消费者不用30分钟达买菜,也会走路去某家大卖场买菜。而使用天猫淘宝买的衣服、日用品,或是零食囤货,由于线上价格必然低于线上且时效性不强,消费者依旧会使用电商去购买。
无论经过何种模式改革,上一批新零售玩家们依旧没有解答关键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不得不选择你。
02
商品力带来的新价值
以Costco入华作为起点,近两年兴起的仓储会员店成为行业内看好的一种解。
Costco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增量很明显:绝对的价格优势。Costco颠覆了传统零售模式下赚商品差价的盈利方式,通过会员费作为核心利润来源,将售价压到极致。
侯毅彼时对Costco的模式大为赞赏,“中国零售业不缺消费需求,不缺渠道创新,主要差距就是商品力。”
在近日召开的盒马零供大会上,侯毅再次表述了他对商品力的重视:“商品力是今天零售业唯一的核心竞争能力。线上线下仅仅是服务方式而已;30分钟达仅仅是物流形式而已;电子支付、数字化仅仅是精准营销的准确性问题而已,如果没有好商品,这一切都是1后面的0。”
盒马将自己在价值创造上的理解,反映在其商品力的体现——自有品牌上。
先看几组数据,据达曼国际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自有品牌蓝海战略白皮书》调研显示,知道自有品牌概念的消费者比例从2019年的74%提升到了21年的92%。而在所有零售商自有品牌中,盒马以41%的主动提及率和93%的品牌认知度,排名第一。
截至今年10月底,盒马自有品牌商品类目达到1200多种,其中,销售规模过亿的“盒品牌”有十个。盒马用户的消费频次达到每月4.5次,付费会员同比增长50%。
从消费者端来看,盒马自有品牌中的独家特色商品是其价值所在,也是不得不在这里购物的理由。
在小红书搜索“盒马必买”,相关笔记数超20000条,光是当季新品,就有小粉柠汁、桂花酒酿核桃羹、话梅熟醉蟹、斑斓薄荷凉糕等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美食。
盒马的自有商品在消费者脑海中一定形成了一定认知。从小龙虾品牌“加油虾”,到慕斯白玉卷、草莓雪媚娘等甜品,再到各类风味饮品,即便不是盒马重度用户,也一定听说过这些商品。
盒马自有商品的上新速度极快,平均速度为45天左右,但放在系列商品上可能只需要30天。快,意味着抓住潮流和引领潮流。
以盒马的系列风味牛奶为例,最初盒马上线了生牛乳草莓奶、巧克力奶,成功成为网红爆品,市场上也出现许多类似口味的产品,但盒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连续上架了香蕉奶、葡萄奶、红豆薏仁奶、巧克力薄荷奶、白桃奶、香芋奶等十余种系列口味。不仅让消费者对系列风味奶有了品类好感度,还在消费者脑海中植入,盒马的口味最新且最快的认知。
这种产品开发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去年年底,盒马自有品牌团队推出的手作纸皮烧麦在社交网络上走红,销量一路增长。这款烧麦最大的特点就是“皮薄如纸”,开发团队和供应商三洋食品长尝试使用了30余种糯米进行各种搭配、试验,在经历了20余次打样、试吃后,才最终确定了这款纸皮烧麦的馅料配方。
上市以来,该款商品持续霸榜盒马自有品牌冷冻商品TOP1,累计销售350万包,累计销售3200万元。
盒马的产品开发能力,随着整套链路逐渐成熟,将会越来越强。在初期,盒马自有品牌的成功了为50%,这个数字到今天,达到了97%,也就是说只有3%的商品不成功,会被汰换掉。
从对于供应商端而言,盒马也为其提供了价值——取消进场费,共同开发商品。“我们希望各个供应商,在你们的细分品类,最好的新的产品放在盒马渠道。我们承诺,不进行任何费用的收取,我们愿意承担零售的创新试点的成本。”侯毅这么表示。
在此前的传统大卖场模式中,收取供应商的入场费是盈利模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导致头部巨头品牌靠靠占据着商超货架,而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产品和新品牌难以进驻。同时,传统KA渠道中的所有入场费以及层层分销环节中的各类加价,最后都会直接反映在商品的售价上。
所以早在第一次供应商大会上,盒马宣布取消所有入场费,以买手制取而代之。即由买手从消费者需求侧来决定货架上卖什么,再由各项经营数据来考核实际效果。这样也让供应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资金用于开发新产品,与盒马一起寻找市场空白点,打造匹配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产品。
在过去,供应商与渠道商更像是一种对抗关系,二者在进场费用高低、返点多少上进行博弈。从某种程度上讲,盒马的自有商品打造方式重塑了这种零供关系。
以盒马“叮叮包”供应商分享的一个小故事为例,盒马提出一个需求是,是否能用微波炉还原蒸包的口感,但微波炉复热过程中,包子面皮自然会干掉,导致口感不好。团队尝试了几十种面粉都无法解决该问题。最后,由侯毅亲自带队,在巴彦淖尔找到一款蛋白质含量高、水分含量高的合适面粉。“我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甲方会给乙方送面粉、送原料。”
商品力对零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能为了所谓更高的毛利率而盲目跟风,而是要使商品力的打造契合自身的业务模型。
零售的本质是商品和服务,盒马向商品要流量,向供应链要效率。这种双向的价值提供,使盒马的商品力将业务各个环节“盘活”。
“能力建设,价值创造。”这是逍遥子在内部管理会议中连续两年提出的要求。
这句话在当下增量转向存量市场的环境下,感知更为具体且强烈。此前,资本更加关心零售行业的增速,每年翻倍的甚至翻十几倍的GMV仿佛成为常态;而如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存的基础,可盈利、稳定增长等关键词重新被重视起来。
盒马是幸运的,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支持其在过去几年能够不在意短期回报,用7年时间,沉淀出自己在自有品牌上的能力和壁垒。第一,品牌认知度。盒马全国门店网络搭建基本完成,盒马这一品牌在全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定认知度。截至今天,盒马的多业态已经覆盖了27个城市,遍布300多家门店,2023年,盒马销售预计突破千亿规模。
第二,供应链建设。截至目前,盒马已在全国构建5大枢纽中心、8个供应链运营中心、百余个产地仓、销地仓,仓储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这些通过实际的成本搭建成的硬实力,形成一套高效的仓网服务体系。
第三,数字化能力。本土零售企业或者外资零售,他们的短板都是门店的数字化水平和电商业务,但盒马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新零售门店,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新的零售业态,这就决定了盒马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依托淘系数据和盒马自身运营数据,它的用户分析会更加精准。
第四,本地化能力。盒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与Costco相比,自己在更多品类上的全球供应链能力仍有差距,但在对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洞察上,盒马更加敏感。比如,盒马会聚焦小包装和在鲜度管理上的突破;同时与会员制超市的囤货思路不同,盒马反而会更加细分用户的消费需求,甚至挖掘一些新的消费需求出来。
在供应商大会上,侯毅在发言的最后坦露了盒马未来的规划:从2023年起,将以“一万亿销售,服务十亿消费者”为目标,将以十年为期,坚持价值投入。
一万亿,大概相当于全球范围内的一个Costco,半个沃尔玛。在我国14亿消费者的基础之下,确实有希望出现万亿规模的本土零售企业。
盒马用自己在自有商品上探索的初步成功,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商品力带来的新价值增长点,或许可以缓解零售行业的焦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