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可乐真的比易拉罐和塑料瓶好喝,不接受反驳

浪潮工作室
2021.05.21
 你可能不是肥宅,但你一定喝过肥宅快乐的源泉——可乐。

量贩装肥宅快乐水,基本上是这几种:易拉罐装,玻璃瓶装,塑料瓶装。

对资深快乐肥宅水品鉴家们来说,不同包装的可乐味道各有千秋。而其中很多人认为,玻璃瓶装的可乐口感最好。

在英国《镜报》的一项调查中,将近90%的人认为玻璃瓶可乐最好喝。

 

这是为什么?

首先排除配方的原因。可口可乐官方明确表示过,不同包装的可乐,配方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可乐的灵魂不只是配方,还有气足不足。没有二氧化碳的可乐,跟刷锅水和洁厕灵没什么区别。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方面,口腔中的酸味感受器可以感知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口腔中存在的碳酸酐酶,催化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碳酸,刺激口腔中的受体,激活味觉神经元,从而引起愉悦的感觉。同时,二氧化碳也会进入你的鼻子,加强这种愉悦感。

 

而不同的包装,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显著不同。                    

塑料瓶,用的是PET高分子材料;易拉罐主要成分是铝;玻璃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PET材料的分子排列不够紧密,二氧化碳渗透率远远高于可以忽略不计的铝和玻璃。而且气温越高,渗透率越大,所以夏天的塑料瓶可乐跑气儿更快。

 

也因为这,塑料瓶可乐的保质期比玻璃瓶和易拉罐要短。

 

同时,玻璃材质较厚,传热系数较低,能更长时间维持低温。而低温下,二氧化碳更易溶于水,口感更好。

 

另一方面,可乐瓶的容量大小通常是从塑料、易拉罐、玻璃瓶依次递减的。

 

200毫升左右的玻璃瓶可乐很快就能喝完,气最足。330毫升的易拉罐喝的稍微久点,而500毫升左右的塑料瓶可乐,喝到最后只是糖水。

除了二氧化碳含量之外,容器材质本身也影响可乐的口感。

罐装可乐内壁上涂有一层叫双酚A(Bisphenol A)的聚合物,是为了防止可乐中的磷酸和柠檬酸与金属铝发生化学反应,但仍然可能通过微小孔隙少量溶解金属。

 

再加上人的舌头对金属很敏感,所以有些人喝罐装可乐会尝出金属的味道。

而塑料瓶中的乙醛也可能会微量溶在可乐中,有些人能喝出塑料味儿。

相比之下,玻璃惰性更强,不会与可乐发生反应,因此玻璃瓶的可乐可能更接近原味。

不仅如此,食物外包装的形状、颜色、甚至重量,都会影响味觉和嗅觉。这叫感觉转移(sensation transfer)。

 

研究发现,弧线型玻璃杯、直筒型玻璃杯和塑料瓶三种器皿中的可乐,哪怕弧线型玻璃杯里的碳酸度更低,100名18到34岁之间的受试者仍然认为可乐玻璃杯闻起来最浓烈、最让人愉悦,同时喝起来更刺激、更甜也更酸。

 

这可能是因为当人们对特定产品的实际体验与期望越匹配时,喜爱就越强烈。而在多数人心中,和可乐最配的容器,就是那个标志性的弧形瓶身。

最早的时候,可口可乐的玻璃瓶身还是直上直下的圆柱形。不过,这平平无奇的瓶子总会被各路商家抄袭。

 

为了拥有一个独特的外包装,可口可乐公司在1915年组织了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们设计出一款黑暗中也能摸出来,或者碎在地上也能看出来的包装。

一家玻璃公司从可可豆荚植物中获得了灵感,设计出了沿用至今的凹凸有致的瓶身。

 

这么经典的玻璃瓶已经使用了100多年,可能是世界人民最熟悉的包装。

当然,不管什么包装的可乐,最好喝的,永远是开盖后的第一口。

参考资料:

1. Cavazzana, A., Larsson, M., Hoffmann, E., Hummel, T., & Haehner, A. (2017). The vessel’s shape influences the smell and taste of cola.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59, 8-13.

2. Chen, Y. (2013). On Lexical Borrowing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via Transliterati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3(4), 1.

3. Tepper, R. (2013). Coca-Cola Taste Test: Is The Soda Best in a Can, Bottle or Fountain. Huffingtonpost.

4. Lefebvre, S., & Orlowski, M. (2019). Can, cup, or bottle? The influence of beverage vessel on tast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76, 194-205.

5. Ross, C. F., Bohlscheid, J., & Weller, K. (2008). Influence of visual masking technique on the assessment of 2 red wines by trained and consumer assessor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3(6), S279-S285.

6. The Coca Cola Company. (2017). The History of the Coca-Cola Contour Bottle.

7. Feinberg, A., (2014). Does a $20 Glass Built Just for Coke Actually Improve the Taste. Reviews.

8. Palmer, B., (2009). Does Soda Taste Different in a Bottle Than a Can. Slate News.

9. Vlădescu, S. C., Bozorgi, S., Hu, S., Baier, S. K., Myant, C., Carpenter, G., & Reddyhoff, T. (2021). Effects of beverage carbonation on lubrication mechanisms and mouthfeel.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586, 142-151.

10. Clark, R. A., Hewson, L., Bealin-Kelly, F., & Hort, J. (2011). The interactions of CO 2, ethanol, hop acids and sweetener on flavour perception in a model beer. Chemosensory Perception, 4(1), 42-54.

11. Naylor, T., (2016). Cola taste test: the best and worst alternatives to the ’real thing’. Guardian News.

12. Gelles, D., (2014). Coke and McDonald’s, Growing Together Since 1955. New York Times.

13. 范珺. (2017). PET 含气饮料瓶气体流失机理与气体渗透性能分析. 上海包装.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浪潮工作室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