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功能食品圈(ID:foodmate-gnspq)
近日,口服美容行业似乎冲上了风尖浪口,资生堂宣布业务拆分,重点提出Inner Beauty(内在美容)概念,资生堂中国CEO认为“未来口服美容将成为继护肤品、彩妆之外的第三大类目”。而这边厢,冲上热搜的“五个女博士”口服美容产品的负面新闻也引起市场热议,再度兴起的口服美容市场究竟有多久的生命周期?
01
头部企业躬身入局构建口服美容新版图
资生堂集团发布公告称,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发生重大业务调整:自2024年1月1日起,资生堂日本株式会社将通过公司拆分(吸收式拆分)的方式,接管资生堂制药株式会社的业务。资生堂将“Clean&Dermatology”和“Inner Beauty”(纯净/皮肤科学和内在美容)视为下阶段的新增长点。该消息出来后,不少媒体都解读为资生堂即将加码口服美容。
近两年国内也有不少品牌躬身入局,包括华熙生物、贝泰妮、水羊股份等在内的十几家企业布局口服美容业务,一系列新品牌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市场上。
头豹研究院分析称,国内口服美容市场历经了兴起、发展、沉寂和上行四个阶段,目前行业在几大因素推动下正处于第四阶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已经兴起过口服美容的热潮。1992年,太太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推出“太太口服液”。该产品将口服保健品与美容相结合,当时一经推出就迅速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内服养颜概念至此兴起。1995年太太口服液销售额突破1.5亿元,2001年太太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登录A股上市。但当时这类市场并不规范,2013年,央视《焦点访谈》公开质疑胶原蛋白饮品的功效并对其生产成本进行披露;《消费者报道》曝光市面上多款口服胶原蛋白饮品经检测推出“太太口服液”产品不含胶原蛋白成分。在诸多媒体的曝光下,口服美容、保健品的市场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缺乏明确的监管标准、功效不显著、生产成本和研发投入低等问题频出,这一品类也随后慢慢沉寂。2013年中国胶原蛋白行业的整体销量暴跌8成。
直到近几年,新成分的应用和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行业再度兴起。2015年前后,海外品牌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口服美容产品再度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在社交平台上,经过明星、红人的种草推荐,POLA、Swisse、Fancl等知名品牌旗下的口服美容产品均收获了比较高的热度。而口服美容产品在产品形态、功效上更加细分化,除了原先的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烟酰胺、葡萄籽,益生菌等新成分丰富了产品形式。
下游端的消费者也对市场热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力。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颜值经济洞察报告》,2019年国内颜值经济活跃用户占移动网民比例接近40%,已成为推动口服美容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消费者更关注皮肤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皮肤状态的关注度高。据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与口服美容相关的美白、抗老、补水和防脱功能在线上均有一定搜索量,这是消费者的四大主要诉求,其中关注美白和抗老的人数最多。
同时,国内政策也逐步利好口服美容市场。2021年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文,批准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可应用于普通食品添加。一时间,众多透明质酸食品涌向市场,同时,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这些产品通常以零食的形式出现,主打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成分的各种饮品、软糖、果冻备受欢迎。目前,国内口服透明质酸产品包括:华熙生物“黑零”和玻尿酸水“水肌泉”,汉口二厂和代餐品牌Wonderlab的玻尿酸气泡水和玻尿酸软糖,乐纯和光明乳业的玻尿酸酸奶,乐乐茶的玻尿酸“粉椰水光冻”等。
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中国口服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在2021-2025年间,将以3.3%的年复合增速稳定增长,预计2025年规模将增加至255.7亿元。
02
功效验证与质量监管是当下难点
资本市场对于口服美容市场的百亿预测,并不能掩盖已经存在多年对于口服美容产品的争议。目前国内护肤品公司和创业公司在口服美容领域的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而口服美容产品面临的质疑和挑战,也远高于护肤品。虽然近些年国内一些头部企业例如华熙生物等公司参与进来,增加了消费者一定的信任度,但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对口服的美容液之类的产品功效依旧抱着谨慎的态度,“吃什么补什么,这肯定是一个认知误区。”一位医疗美容机构的院长曾公开对媒体表示。
201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通过一项小鼠研究,表明90%的口服透明质酸可被身体吸收加以利用,并有一部分可留在皮肤组织中。但知乎博主胡晓波曾表示,目前大部分关于口服透明质酸的文献都存在利益相关,而且口服透明质酸需要大剂量才起效(口服透明质酸的最低推荐剂量是每天120毫克),而市面上的产品在价格高昂的同时,透明质酸含量可能还远远不够。
2015年发表在《美容皮肤病学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66位日本女性志愿者使用了胶原蛋白肽,并观察皮肤水合作用和皮肤经皮失水(TEWL)。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胶原蛋白肽的皮肤水分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增加。但是,服用胶原蛋白肽对皮肤经皮失水(TEWL)没有影响,通过生物显微镜显示,皮层中的胶原蛋白网密度有显著提升。
再以口服美白产品为例,其安全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此前,Pola、Fancl、Unichi三款网红口服美白产品曾被某博主送检,并声称检出含有禁用雌激素,这一新闻在当时引起了热烈讨论。虽然企业后续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性,但口服美白产品的副作用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质疑。
在日本市场中,口服美白产品拥有着更加完善和严格的监管。日本相关部门会按照危险性、副作用等将药品分成三类,其中三类药品管制相对宽松,副作用低甚至无副作用,只要不是过度使用,基本上不会对人体带来伤害,其中就包括口服美白产品。但在国内,口服美白产品并不按药品管理,因此也不存在对于口服美白产品的功效认证。目前国内市场上的27种保健品27种保健功能,包括了“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份”“改善皮肤油份”四种美容相关内容,其中并未含有美白功能。不仅如此,在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中宣称美白或许会违反《广告法》,涉嫌虚假宣传。
“相比于化妆品,口服小分子美容产品在研发上存在更高的技术壁垒。比如,成分在胃肠道中的吸收、代谢以及在体内的分布状况,这些研究涉及到制剂和药理学领域。同时口服比外用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应该加强毒理和和代谢相关的研究。”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
涉猎该领域的品牌方正在通过各种临床试验、动物试验证明口服美容的科学性,但从研究文献来看,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成熟。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从原料生产过渡到配方技术,最终反馈到美容功效上,还需要克服不少应用难点。”
营销浪潮已退,化妆品行业已迈入科研2.0时代,口服美容市场能否如真如资生堂所言,用功效与口碑打出一席之地?时间和消费者将给出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