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超级单品 Sproduct
今年夏天成都气温飙到了39℃,地铁口的便利店挤满了往冰柜里探头的人。
一位年轻女孩拎着一杯半透明的塑料杯匆匆而出,里面装着碎冰,贴着农夫山泉的标签,手里还顺带提了一瓶苏打水和一个小袋冻干柠檬。她低头边走边拧开瓶盖,把水倒进杯子,然后开始用吸管搅拌。一分钟后,她拥有了一杯属于自己的“柠檬气泡冰饮”。她不是唯一这么干的人。
从上海到武汉,从便利店到山姆会员店,从盒马App到小红书笔记,“冰杯”这个词,像一块突兀的碎冰,狠狠砸进了饮料行业原本稳固的结构里。
01
一杯冰,值几个温区的机会?
从前,饮品公司在温度上不做文章,冷藏与常温不过是物流方式的区别。但近几年,“温度”从后台操作系统,变成了前台体验指标。
热饮市场早就跑出了咖啡、奶茶等现制玩家;冷藏市场也有了茶π、苏打气泡水等高频品类。而“冰”——这个本应更降温、却因冷链门槛而迟迟没有被标准化的温区——成了体验经济的最后高地。
冰杯的爆红,并不是因为消费者突然对冰块产生兴趣,而是他们终于能买到一份“温度控制感”。
在这个碎片化消费世界里,冰杯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低门槛自控感”:你可以决定怎么搭配、加多少饮料、捣几下冰块,哪怕只是5分钟的参与,也比“拧开即饮”要满足得多。
更关键的是,它终于让“饮品温度”这件事,从后台标准变成了用户界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在2025年突然成为现象级产品——它不贵、不复杂,但刚好击中了高温焦虑中的最后一块“感知盲区”。
02
冰杯为什么在今年爆了?
冰块的生意从来不是新生意。
早在十几年前,7-11的碎冰杯就已经在便利店冷柜中悄无声息地躺着。消费者可以花3块钱买一杯冰,然后加可乐、倒绿茶、或者什么都不加,就为了图一个“手冰心凉”。但它一直都不叫“产品”,也没有什么社交传播力,更不曾成为一个能被品牌包装的“体验单元”。
直到2025年,这块碎冰才第一次“被定义”。
今年的这个夏天格外热。热到人们在城市水泥路面上拍蛋,热到社交媒体上“空调自由”“喝冰自由”都成了被高频提及的关键词。热到消费者愿意为温度本身买单,不管是体感的,还是心理的。
而冰杯,恰好出现在温度焦虑的缝隙里,填上了这个令人尴尬的空白:
• 瓶装饮料太温;
• 奶茶冷饮太贵;
• 冰箱不在手边;
• 自己做又太麻烦。
它就像一个自带冷感的“饮品接口”:不卖风味,不卖功能,卖的是“你可以自己决定怎么凉”。
更重要的是,碎冰和饮品之间的“体验缝隙”终于被注意到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拧开即喝”的标准体验,他们要的是参与感、定制感和内容感——而冰杯,成了那个门槛最低的入口。
于是,农夫山泉的冰杯开始出现在街角便利店。盒马上架了“冰杯DIY特调包”,配上冻干青柠和0糖气泡水。山姆直接推出大号冰杯套装,主打家庭聚会场景。这个原本被当作“附加服务”的配角,突然成了C位。
03
冰杯的风口,属于谁?
热度起来后,品牌们纷纷上桌,但这轮冰杯之战,很快拉开了差距。
真正让冰杯“站住脚”的,是农夫山泉。它不是第一个卖冰的人,却是第一个把碎冰做成“饮用体验的产品”的人。
在便利店的冰柜里,冰杯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就是气泡水、小料和果汁饮品。消费者可以自己搭配、自己搅拌、自己喝下去——这不是简单的“买冰”,而是一次温度体验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农夫山泉不仅提供了冰,还提供了一套体验逻辑:冰杯是接口,气泡水是基底,小料是变量,用户自己组装,品牌只需要搭好舞台。这种以“参与感”为核心的产品设计,正是农夫近年来在产品端最有突破意味的一次尝试。
和农夫山泉的“体验组合打法”不同,盒马更多扮演的是“零售组织者”的角色。
它并不自有饮品品牌,但胜在场景策划能力强:冰杯搭配冻干柠檬、苏打水,组合成“家庭特调套装”,直接出现在App首页推荐位。在盒马,冰杯不是一个SKU,而是一种被组织好的消费情境。
这种打法看起来像饮品界的“预制菜”,用户负责喝,盒马负责“组装思路”,在冷链到家的体系里卖出一个“清凉下午”的完整预期。
便利店系统如全家,其实早在多年前就上架过碎冰杯。但它从未被当作产品运营:没有统一颗粒,没有品牌包装,没有内容联动。更多时候,碎冰只是“买可乐顺便加点冰”的工具,站在体验之外,成了货架里的一种功能性沉默。
至于元气森林,乍一看是最接近冰杯逻辑的品牌——0糖气泡水、果味茶饮,产品与碎冰天生适配。但它至今并未推出自己的冰杯产品。它拥有饮品组合能力,但它的注意力仍集中在饮品本身,而不是“饮品+温度+动作”这个更完整的消费链条。
最终能否参与这场冰杯之争,拼的不再是“有没有碎冰”,而是有没有能力,把碎冰做成一个“体验闭环”。
04
冰杯之后,体验还能怎么“装进产品”里?
冰杯火了之后,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如果“温度”可以被打包成产品接口,那下一个可以体验化的变量,会是什么?
饮品行业过去几十年,一直是围绕“成分”来展开竞争:谁的糖更低、茶更真、泡更多。后来又升级成“包装和视觉”,再后来是“健康和功能”。
但在冰杯这个小物件里,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方向:体验本身,也能成为商品。更准确地说,是“微体验”:一勺碎冰的参与感、一口气泡的刺激感、一种自己决定凉到什么程度的控制感。
而冰杯的出现,恰恰让这些微体验第一次变得结构清晰、价格可控、行为可复制。
这种思路,正在逼着饮品行业走向三个方向的变化:
1. 产品不止于味道,还要提供“接口”
传统饮品是成品逻辑:拧开即喝,一口定胜负。但冰杯给出的启示是——用户不是非要更多口感,有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让自己动手的空间”。只要这个空间好看、简单、有参与感,它就能带来附加价值。
所以未来的产品设计,可能会更多加入接口逻辑:
• 比如不止卖苏打水,而是卖“调饮模块”
• 不止卖瓶装浓缩果汁,而是配套冰杯、小料、吸管,变成一个“DIY冷饮系统”
换句话说,饮品企业要开始学“乐高”:提供标准化的组合零件,把喝水变成一个轻体验
2. 渠道从卖品类,转向卖情境
盒马的做法值得注意。它不是创造了冰杯,而是把冰杯放进了“家庭清凉饮品解决方案”里:一个冰杯+一袋苏打水+两个冻干柠檬,就构成一个“场景提案”,消费者不再买一个产品,而是买“一个夏日下午”。这和便利店、传统商超的货架逻辑完全不同。未来的渠道竞争,不是“谁的SKU多”,而是“谁能把体验打包好”。这对饮品品牌提出的新挑战是:你不仅要会做产品,还要会跟平台“拼场景组合能力”。
3. 用户不是“接收者”,而是“参与者”
冰杯能火,很大程度得益于小红书和抖音的内容带动——每个人都在晒自己调的“今日特饮”,甚至自创配方。这说明,用户已经不是饮品的“观众”,而是“表演者”——饮品是道具,喝的是感受,晒的是“我怎么喝”。这将引发新的反向生产逻辑:内容先行、产品追随。那些能提供玩法、鼓励用户拼搭、易于传播的饮品产品,将比功能导向型产品更容易在社交网络上形成增长曲线。
冰杯之后,饮品行业也许会越来越像游戏行业:产品不再是封闭的、标准的、唯一的,而是变成一个能被用户控制的半成品系统。你决定配料,我负责提供模块,我们共同决定味道。这听上去像“饮品版的Steam”,但看起来,冰杯确实已经开了个头。
05
谁能接住温度接口,就能接住饮品体验的变量
一杯碎冰本身并不值钱,甚至在很多地方,是饮料旁的赠品、是冷柜里的角落、是被忽略的配角。
但当它拥有了统一的颗粒标准、冷链运输路线、搭配推荐逻辑和社交分享动线时——它就不再是“冰”,而成了一种被用户感知到的体验接口。
这正是冰杯真正的产业意义。
它不是一个品类爆款,而是一个打通产品和用户之间微体验流的中间层。
这个中间层,解锁了消费者的参与感、表达欲和定制幻想,也倒逼品牌从“饮料公司”变成“饮用场景的设计师”。
对品牌来说,冰杯不只是一次促销战术,而是一次对“组织能力边界”的公开测试:
• 你有没有冷链系统?
• 你能不能把饮品从产品变成内容?
• 你是否具备场景组合与流量协同的能力?
这些问题过去藏在系统里,现在被一杯碎冰放到台面上。
农夫山泉用冰杯开启了“第三温区”——常温、冷藏之外,碎冰成了饮品的温度补完包。盒马用组合式售卖让冰杯成为“家庭消费场景”的入口。便利店继续做“配合型角色”,元气森林还在等待打开入口。
没有人知道冰杯能红多久。但可以确定的是:饮品行业的下一场增长,不会出现在糖分或者原料里,而会出现在“喝的体验”里。
而碎冰,不过是这场体验重构中的第一个小部件。
一杯冰,装得下的不只是温度,还有饮品行业最后一个还没被定义的消费变量。谁能先跑通“饮品体验的接口逻辑”,谁就有机会在下一轮行业博弈中,掌握与用户重新对话的权利。
评论